延安鲁艺时期的手风琴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8 20:34
延安鲁艺音乐文化时期,手风琴承担着重要的文艺宣传职能,是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中独特的文艺符号。这一时期手风琴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美学取向充满着浓郁的革命文艺色彩,它既是延安鲁艺的教学用具,也是抗日救亡队伍中的文艺武器,更是鼓舞民众抗争斗志的革命乐器,其是革命根据地音乐活动当中最具有研究价值与意义的乐器之一。作为红色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手风琴在延安鲁艺时期的发展历程、创作特征、意识形态、历史意义等方面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文章来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2(04)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话剧《血祭上海》演职人员合影
在鲁艺转入正规化教学后的课程表中,共有指挥、唱歌、练声、视唱、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概论、新音乐运动史、自由作曲、作曲法、普通乐学、器乐、歌词作法、民歌研究、中国音乐史、曲体解刨十七门音乐专修课。[6]手风琴因其乐器自身优异的便携性、和声性、易于学习与普及等多种优势,在鲁艺的教学中承担了视唱、歌曲与合唱伴奏、器乐、上课练兵等多种教学任务(图2)。同时,延安鲁艺的师生将民族艺术思维与手风琴艺术结合起来,将中国民族民间旋律与西方传统和声概念相结合,创作了一些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手风琴歌曲伴奏作品。手风琴是一件演奏形式多变的和声乐器,它拥有其他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多样化的演奏技巧。颤风箱、抖风箱(二抖,三抖,四抖)、刮键、击打琴体各部分、模仿钟声、风声、车鸣等演奏技法被广泛用于作品之中。就独奏来说,精湛的演奏技巧是手风琴独奏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伴奏形式更是被广泛运用,在大合唱或歌曲演唱中,它悠扬的伴奏旋律十分受演唱者的青睐。延安鲁艺时期的手风琴艺术,伴奏作为最受欢迎且最为普遍的一种演奏形式存在于各大音乐活动当中。当时延安鲁艺拮据的配器队伍中,竟然有手风琴这样珍贵的和声乐器。可想而知,手风琴在战火纷飞的社会时代背景中,对延安鲁艺的教学、音乐会演出、慰问演出等贡献了不可磨灭的重要的文艺力量。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后专程到“延安鲁艺”为广大师生发表讲话,再次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重要方针,号召大家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指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7]至此,用革命文艺武器加强抗日救亡宣传,从思想上教育动员组织广大群众参加抗战,成为党的中心任务。确立文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文艺工作者应融入人民群众中,不断推进文艺大众化,以便促进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阶级斗争觉悟,成为文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大到所有演唱形式的伴奏任务,小到文艺兵深入部队慰问演出,以及各种各样的音乐演出活动、小乐队、合唱、群众性歌咏运动等等,手风琴作为既可伴奏也可独奏的乐器,几乎参与演出了延安时期全部的音乐会演出及音乐活动,深刻贯彻了这一方针政策的实行。[8]
向隅,1932—1937年就读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7年毕业后赴延安筹建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并历任音乐系教员、音乐研究室主任、音乐系代系主任、副系主任、延安鲁艺实验剧团音乐顾问、延安鲁艺“星期音乐学校”校长。初到延安的向隅为了能够更加便携实用的演奏音乐,凭借自己拥有的优良音乐素养及钢琴演奏能力,很快便熟练地掌握了手风琴基本演奏技巧。1938年,向隅担任话剧《血祭上海》的配乐和手风琴伴奏工作,为该剧盛况空前的、连续多次的公演现场作出重要贡献。1940年,向隅背着一架手风琴,坐着毛驴车长途跋涉,随延安鲁艺文艺队伍到安塞县的一个山沟里,为当时陕甘宁边区最大的兵工厂演出文艺节目,受到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与喜爱。1942年,向隅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经大会的重要讲话,更加坚定了深入到人民群众中的信念。此后,他背着手风琴在延安地区及陕甘宁边区众多文艺演出及音乐活动中,都留下了热情洋溢的琴声与音乐足迹(图3)。1943年4月,党中央为抗日牺牲的革命领袖刘志丹举行移灵仪式,鲁艺小乐队承担了为移灵演奏哀乐的任务,这支乐队由向隅担任队长兼指挥,队员由李焕之、时乐濛、任虹、张鲁、徐徐、王元方、徐辉才等组成。他们根据从陕北绥德地区收集来的民间唢呐曲牌,集体编配成《哀乐》。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支队伍中的向隅、李焕之、徐徐都是具备手风琴演奏能力的音乐家。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开会追悼时所奏的《葬礼进行曲》,就是这首为刘志丹的移灵活动所编配的《哀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及其历史贡献[J]. 王卫. 西部学刊. 2018(12)
[2]延安鲁艺精神与音乐文化的传承[J]. 季惠斌.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8(03)
[3]救亡音乐思潮与延安新音乐运动(二)[J]. 吕品. 音乐天地. 2014(01)
[4]一件外来乐器的政治经历——手风琴在中国[J]. 单建鑫. 中国音乐学. 2013(01)
[5]鲁艺的历史贡献与经验启示[J]. 王丽虹. 黄河文学. 2010(03)
[6]延安鲁艺音乐系教育体制初探[J]. 魏艳. 音乐研究. 2008(04)
[7]重返延安忆当年——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65周年[J]. 唐荣枚. 人民音乐. 2007(05)
[8]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手风琴音乐[J]. 余冰. 中国音乐学. 2007(01)
[9]20世纪上半叶中国手风琴艺术的传播[J]. 高洁.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3(01)
本文编号:3126227
【文章来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2(04)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话剧《血祭上海》演职人员合影
在鲁艺转入正规化教学后的课程表中,共有指挥、唱歌、练声、视唱、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概论、新音乐运动史、自由作曲、作曲法、普通乐学、器乐、歌词作法、民歌研究、中国音乐史、曲体解刨十七门音乐专修课。[6]手风琴因其乐器自身优异的便携性、和声性、易于学习与普及等多种优势,在鲁艺的教学中承担了视唱、歌曲与合唱伴奏、器乐、上课练兵等多种教学任务(图2)。同时,延安鲁艺的师生将民族艺术思维与手风琴艺术结合起来,将中国民族民间旋律与西方传统和声概念相结合,创作了一些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手风琴歌曲伴奏作品。手风琴是一件演奏形式多变的和声乐器,它拥有其他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多样化的演奏技巧。颤风箱、抖风箱(二抖,三抖,四抖)、刮键、击打琴体各部分、模仿钟声、风声、车鸣等演奏技法被广泛用于作品之中。就独奏来说,精湛的演奏技巧是手风琴独奏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伴奏形式更是被广泛运用,在大合唱或歌曲演唱中,它悠扬的伴奏旋律十分受演唱者的青睐。延安鲁艺时期的手风琴艺术,伴奏作为最受欢迎且最为普遍的一种演奏形式存在于各大音乐活动当中。当时延安鲁艺拮据的配器队伍中,竟然有手风琴这样珍贵的和声乐器。可想而知,手风琴在战火纷飞的社会时代背景中,对延安鲁艺的教学、音乐会演出、慰问演出等贡献了不可磨灭的重要的文艺力量。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后专程到“延安鲁艺”为广大师生发表讲话,再次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重要方针,号召大家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指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7]至此,用革命文艺武器加强抗日救亡宣传,从思想上教育动员组织广大群众参加抗战,成为党的中心任务。确立文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文艺工作者应融入人民群众中,不断推进文艺大众化,以便促进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阶级斗争觉悟,成为文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大到所有演唱形式的伴奏任务,小到文艺兵深入部队慰问演出,以及各种各样的音乐演出活动、小乐队、合唱、群众性歌咏运动等等,手风琴作为既可伴奏也可独奏的乐器,几乎参与演出了延安时期全部的音乐会演出及音乐活动,深刻贯彻了这一方针政策的实行。[8]
向隅,1932—1937年就读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7年毕业后赴延安筹建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并历任音乐系教员、音乐研究室主任、音乐系代系主任、副系主任、延安鲁艺实验剧团音乐顾问、延安鲁艺“星期音乐学校”校长。初到延安的向隅为了能够更加便携实用的演奏音乐,凭借自己拥有的优良音乐素养及钢琴演奏能力,很快便熟练地掌握了手风琴基本演奏技巧。1938年,向隅担任话剧《血祭上海》的配乐和手风琴伴奏工作,为该剧盛况空前的、连续多次的公演现场作出重要贡献。1940年,向隅背着一架手风琴,坐着毛驴车长途跋涉,随延安鲁艺文艺队伍到安塞县的一个山沟里,为当时陕甘宁边区最大的兵工厂演出文艺节目,受到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与喜爱。1942年,向隅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经大会的重要讲话,更加坚定了深入到人民群众中的信念。此后,他背着手风琴在延安地区及陕甘宁边区众多文艺演出及音乐活动中,都留下了热情洋溢的琴声与音乐足迹(图3)。1943年4月,党中央为抗日牺牲的革命领袖刘志丹举行移灵仪式,鲁艺小乐队承担了为移灵演奏哀乐的任务,这支乐队由向隅担任队长兼指挥,队员由李焕之、时乐濛、任虹、张鲁、徐徐、王元方、徐辉才等组成。他们根据从陕北绥德地区收集来的民间唢呐曲牌,集体编配成《哀乐》。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支队伍中的向隅、李焕之、徐徐都是具备手风琴演奏能力的音乐家。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开会追悼时所奏的《葬礼进行曲》,就是这首为刘志丹的移灵活动所编配的《哀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及其历史贡献[J]. 王卫. 西部学刊. 2018(12)
[2]延安鲁艺精神与音乐文化的传承[J]. 季惠斌.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8(03)
[3]救亡音乐思潮与延安新音乐运动(二)[J]. 吕品. 音乐天地. 2014(01)
[4]一件外来乐器的政治经历——手风琴在中国[J]. 单建鑫. 中国音乐学. 2013(01)
[5]鲁艺的历史贡献与经验启示[J]. 王丽虹. 黄河文学. 2010(03)
[6]延安鲁艺音乐系教育体制初探[J]. 魏艳. 音乐研究. 2008(04)
[7]重返延安忆当年——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65周年[J]. 唐荣枚. 人民音乐. 2007(05)
[8]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手风琴音乐[J]. 余冰. 中国音乐学. 2007(01)
[9]20世纪上半叶中国手风琴艺术的传播[J]. 高洁.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3(01)
本文编号:3126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3126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