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论上党八音会与上党梆子的互通关系

发布时间:2021-06-12 06:22
  上党八音会和上党梆子同是上党地区产生的乐种和戏曲品种,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互相学习借鉴。文章意在通过文献梳理、对两支乐队的对比考察、曲谱的比较分析、实地采风音响的记录及艺人的采访,来厘清上党八音会和上党梆子之间的种种关联,并由二者的发展进程引出对中国"乐"和"戏"之关系的宏观思考,揭示无论是从"乐"到"戏",还是从"戏"到"乐",都是一定历史阶段音乐发展的必然。前者是"戏"把"乐"神圣化、舞台化的过程,后者是"乐"把"戏"世俗化、平民化的历程。 

【文章来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8,(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论上党八音会与上党梆子的互通关系


上党八音会演出座位图

座位,曲牌,打击乐


图2上党梆子演出乐队座位图①通过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两个乐队排列方式十分相似,上党梆子吵台的乐队排列方式基本与上党八音会的乐队排列相同,左边是打击乐器,右边是旋律乐器。每一件打击乐器与唢呐的位置都基本相同。可以看出吵台是上党梆子借鉴学习八音会而来的,吵台演奏的曲目也是八音会的传统套曲《大十番》《小十番》和《十样锦》。上党梆子传统的演出座位安排把打击乐器和旋律乐器分立两边,也带有八音会乐队排列方式的影子。(二)曲牌应用1.两支乐队的曲牌应用上党八音会的曲牌构成主要有传统套曲《大十番》《小十番》《十样锦》《观灯》中的44支曲牌,以及传统散曲类、民间小调类曲牌。具体可分为打击乐曲牌和旋律曲牌,传统打击乐曲牌如[一窝蜂]等,用于套曲的开尝结尾或者在中间起衔接作用。一些上党梆子的器乐曲牌,如[小锣浪头][长皮]在八音会中主要用在吹戏的段落中。打击乐曲牌和旋律曲牌并不孤立存在,八音会的演出通常演奏套曲,是一种打击乐曲牌与旋律曲牌结合的方式,二者在演奏中交相呼应,相得益彰。随着八音会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八音会演奏借鉴上党梆子以及上党地区其他音乐形式里的曲调曲牌。比如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演奏的一曲热闹喜庆的《庆丰收》,其包含[耍孩儿]、襄垣秧歌、阳城道情、上党二番、上党落子、[戏牡丹]几个部分,除了开头和结尾的曲牌是八音会自身曲牌之外,其他部分都借鉴了其他曲种的元素,体现出八音会开阔包容的胸怀。上党梆子的曲牌也分文、武常武场的锣鼓经大多数为各种大小文武浪头,专用于曲牌和专用于吵台的打击乐组织都有各自的构成规律,也有一些通用程式。文场音乐流传至今的传统曲牌大致可分为三类:丝弦曲牌、笛子曲牌和唢呐曲牌。其中唢呐曲牌应用最广,传统戏中可以按用途?

排列方式,曲牌,打击乐,和图


图2上党梆子演出乐队座位图①通过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两个乐队排列方式十分相似,上党梆子吵台的乐队排列方式基本与上党八音会的乐队排列相同,左边是打击乐器,右边是旋律乐器。每一件打击乐器与唢呐的位置都基本相同。可以看出吵台是上党梆子借鉴学习八音会而来的,吵台演奏的曲目也是八音会的传统套曲《大十番》《小十番》和《十样锦》。上党梆子传统的演出座位安排把打击乐器和旋律乐器分立两边,也带有八音会乐队排列方式的影子。(二)曲牌应用1.两支乐队的曲牌应用上党八音会的曲牌构成主要有传统套曲《大十番》《小十番》《十样锦》《观灯》中的44支曲牌,以及传统散曲类、民间小调类曲牌。具体可分为打击乐曲牌和旋律曲牌,传统打击乐曲牌如[一窝蜂]等,用于套曲的开尝结尾或者在中间起衔接作用。一些上党梆子的器乐曲牌,如[小锣浪头][长皮]在八音会中主要用在吹戏的段落中。打击乐曲牌和旋律曲牌并不孤立存在,八音会的演出通常演奏套曲,是一种打击乐曲牌与旋律曲牌结合的方式,二者在演奏中交相呼应,相得益彰。随着八音会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八音会演奏借鉴上党梆子以及上党地区其他音乐形式里的曲调曲牌。比如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演奏的一曲热闹喜庆的《庆丰收》,其包含[耍孩儿]、襄垣秧歌、阳城道情、上党二番、上党落子、[戏牡丹]几个部分,除了开头和结尾的曲牌是八音会自身曲牌之外,其他部分都借鉴了其他曲种的元素,体现出八音会开阔包容的胸怀。上党梆子的曲牌也分文、武常武场的锣鼓经大多数为各种大小文武浪头,专用于曲牌和专用于吵台的打击乐组织都有各自的构成规律,也有一些通用程式。文场音乐流传至今的传统曲牌大致可分为三类:丝弦曲牌、笛子曲牌和唢呐曲牌。其中唢呐曲牌应用最广,传统戏中可以按用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上党八音会乐曲《大十番》——一个民族器乐乐曲流传变异的典型实例[J]. 张春蕾.  人民音乐. 2014(06)



本文编号:32261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32261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d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