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托邦:音乐节事活动的空间实践——以迷笛音乐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9-11 13:10
文章使用异托邦理论为概念框架,以迷笛音乐节为案例,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法,试图揭示音乐节空间实践中构建的另类特征。研究发现,迷笛音乐节所承载的功能逐渐由叛逆的"出口"转变为"好玩"的生活方式;音乐节事空间实践中呈现出多元的功能并置,矛盾与流动的融合;音乐节事空间的文化实践也呈现出日常结构的超越与反抗,以及作为理想的补偿空间。周期性节事时空实践中文化的稳定性则使其成为对称而不可分割的系统性时空。该研究为节事空间提供了新的认知途径,也从节事的角度丰富了异托邦理论的微观案例。
【文章来源】:人文地理. 2018,33(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苏州太湖迷笛音乐节空间分布示意图(2015年5月)
融合。如风格多变的唐舞台,乐迷行为呈现出欢快、躁动、安静等多种状态;偏重金属风格的战国舞台,台下乐迷则颇为躁动;而民谣舞台是唯一设置座椅的空间,乐迷则相对平和,如图2所示。参与者的移动也同样持续的改变空间[32],如各场地内不断流动的乐迷、乐队和机动的工作人员成为串联起音乐节所有各不相干地点的脉络,既给各区域间的要素带来流动性,也成为将多元并置于一体的有效结点,将不相干地点串联成了多样与统一的异托邦特征。4音乐节事空间文化的实践4.1日常结构的超越与反抗异托邦可能存在于任何真实空间,但多以偏离异托邦或危机异托邦形式出现[14]。作为社会秩序可替代的边缘空间,异托邦是被庆祝的隔离空间,自由的场所,个体可能在其中表现出挑战世俗社会秩序的差异化行为[33]。与世俗社会结构相比,音乐节中提供了参与者暂时逃离确定的规范和主流社会准则的机会[34],参与者的行为相对日常的标准和规则也存在一定的偏离,更像偏离异托邦。多数访谈者都指出他们在音乐节中感受到的自己和接触的他人都与日常生活中不太一样,会放下社会生活中的戒备与角色,享受音乐和活动,在交往中更在意共同的音乐偏好,感受真实的自我,很容易认识人。比如访谈者NW24所描述的:“就像是在平常的工作中,总归都有点面具,甚至是和家人在一起,我都不可能完全是我自己,因为有太多责任。可是在这里,他们都是和我一样的人,志趣相投。我什么都可以说,完全不用装。”(2015.10,太湖,男)不仅是个人角色因从社会中抽离,表现出与日常不同的行为和习惯,音乐节中也呈现出很多对日常结构中不合理的批判。比如音乐中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传统是一条贼船/你就是迷惑的铁锚……自由是一
为吴少峰拍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表演性视角下音乐节的空间生产——以太湖迷笛音乐节为例[J]. 王曼曼,张敏. 地理研究. 2017(02)
[2]对文化微空间的感知与认同研究——以广州太古汇方所文化书店为例[J]. 谢晓如,封丹,朱竑. 地理学报. 2014(02)
[3]基于日常生活的消费空间生产:一个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框架[J]. 张敏,熊帼. 人文地理. 2013(02)
[4]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的几次重大转折[J]. 叶超. 人文地理. 2012(05)
[5]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J]. 王丰龙,刘云刚. 人文地理. 2011(02)
[6]基于“异托邦”的历史街区营造[J]. 夏健,王勇. 城市问题. 2010(03)
[7]“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J]. 吴飞. 社会学研究. 2009(02)
[8]乌托邦是我们时代的哲学范畴[J]. E.布洛赫,梦海. 现代哲学. 2005(04)
[9]迷笛,中国青年的狂欢节[J]. 唐拉拉. 艺术评论. 2004(11)
本文编号:3393058
【文章来源】:人文地理. 2018,33(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苏州太湖迷笛音乐节空间分布示意图(2015年5月)
融合。如风格多变的唐舞台,乐迷行为呈现出欢快、躁动、安静等多种状态;偏重金属风格的战国舞台,台下乐迷则颇为躁动;而民谣舞台是唯一设置座椅的空间,乐迷则相对平和,如图2所示。参与者的移动也同样持续的改变空间[32],如各场地内不断流动的乐迷、乐队和机动的工作人员成为串联起音乐节所有各不相干地点的脉络,既给各区域间的要素带来流动性,也成为将多元并置于一体的有效结点,将不相干地点串联成了多样与统一的异托邦特征。4音乐节事空间文化的实践4.1日常结构的超越与反抗异托邦可能存在于任何真实空间,但多以偏离异托邦或危机异托邦形式出现[14]。作为社会秩序可替代的边缘空间,异托邦是被庆祝的隔离空间,自由的场所,个体可能在其中表现出挑战世俗社会秩序的差异化行为[33]。与世俗社会结构相比,音乐节中提供了参与者暂时逃离确定的规范和主流社会准则的机会[34],参与者的行为相对日常的标准和规则也存在一定的偏离,更像偏离异托邦。多数访谈者都指出他们在音乐节中感受到的自己和接触的他人都与日常生活中不太一样,会放下社会生活中的戒备与角色,享受音乐和活动,在交往中更在意共同的音乐偏好,感受真实的自我,很容易认识人。比如访谈者NW24所描述的:“就像是在平常的工作中,总归都有点面具,甚至是和家人在一起,我都不可能完全是我自己,因为有太多责任。可是在这里,他们都是和我一样的人,志趣相投。我什么都可以说,完全不用装。”(2015.10,太湖,男)不仅是个人角色因从社会中抽离,表现出与日常不同的行为和习惯,音乐节中也呈现出很多对日常结构中不合理的批判。比如音乐中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传统是一条贼船/你就是迷惑的铁锚……自由是一
为吴少峰拍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表演性视角下音乐节的空间生产——以太湖迷笛音乐节为例[J]. 王曼曼,张敏. 地理研究. 2017(02)
[2]对文化微空间的感知与认同研究——以广州太古汇方所文化书店为例[J]. 谢晓如,封丹,朱竑. 地理学报. 2014(02)
[3]基于日常生活的消费空间生产:一个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框架[J]. 张敏,熊帼. 人文地理. 2013(02)
[4]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的几次重大转折[J]. 叶超. 人文地理. 2012(05)
[5]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J]. 王丰龙,刘云刚. 人文地理. 2011(02)
[6]基于“异托邦”的历史街区营造[J]. 夏健,王勇. 城市问题. 2010(03)
[7]“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J]. 吴飞. 社会学研究. 2009(02)
[8]乌托邦是我们时代的哲学范畴[J]. E.布洛赫,梦海. 现代哲学. 2005(04)
[9]迷笛,中国青年的狂欢节[J]. 唐拉拉. 艺术评论. 2004(11)
本文编号:3393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3393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