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社会:近代中国学校音乐会的兴起与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26 11:28
近代中国的学校音乐会肇始于教会学校,兴盛于位于中心城市的高等学校。学校音乐会在中国的逐步发展,是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的结果,体现了西洋与传统的交融,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学校作为引入西方近代音乐艺术的重要渠道,成为新型音乐人才培养以及音乐文化传播的重镇。学校音乐会在校园内外定期举行,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了学生的音乐才艺,传播了高雅的音乐文化,不仅带动了知识阶层中更多的人对高级娱乐文化的审美认同,而且由学校辐射到社会上,引导了民众对高雅艺术生活的审美认知。学校音乐会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知识阶层及城市上层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5(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教会学校:音乐课的开设与音乐会的肇兴
(一) 从开设唱歌课到开设琴科。
(二) 组织多种类型的音乐活动。
二、高校:学校音乐会日渐兴盛
(一) 京津地区高校集中, 音乐会较为频繁。
(二) 沪宁地区学校内外互为联络, 中外艺术荟萃。
三、音乐与社会:人才的培育与音乐文化的影响
(一) 舞台演练与音乐人才培养。
(二) 乐声四起与情操陶冶。
四、小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近代女性音乐教育的先锋——上海中西女塾音乐教育研究(1917—1930)[J]. 陈晶.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0(04)
[2]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开创(上)[J]. 宫宏宇. 音乐研究. 2007(01)
[3]1949年以前的清华大学的音乐教育[J]. 朱汉城.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9(02)
[4]近现代上海音乐教育的发展[J]. 王求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3)
[5]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研究(上)[J]. 韩国鐄. 音乐艺术. 1990(01)
本文编号:3610413
【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5(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教会学校:音乐课的开设与音乐会的肇兴
(一) 从开设唱歌课到开设琴科。
(二) 组织多种类型的音乐活动。
二、高校:学校音乐会日渐兴盛
(一) 京津地区高校集中, 音乐会较为频繁。
(二) 沪宁地区学校内外互为联络, 中外艺术荟萃。
三、音乐与社会:人才的培育与音乐文化的影响
(一) 舞台演练与音乐人才培养。
(二) 乐声四起与情操陶冶。
四、小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近代女性音乐教育的先锋——上海中西女塾音乐教育研究(1917—1930)[J]. 陈晶.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0(04)
[2]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开创(上)[J]. 宫宏宇. 音乐研究. 2007(01)
[3]1949年以前的清华大学的音乐教育[J]. 朱汉城.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9(02)
[4]近现代上海音乐教育的发展[J]. 王求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3)
[5]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研究(上)[J]. 韩国鐄. 音乐艺术. 1990(01)
本文编号:3610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3610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