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社会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04:15

  本文关键词: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社会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在所经历的近百年的发展中,深深地打上了历史沧桑、社会变革的印记。回顾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大致可划分为五个时期,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起步到抗战以来的发展、再到新中国建立后的兴盛、又经文革期后迎来新时期的繁荣。小提琴艺术作为外来文化,属于近现代中西交流、“西风东渐”的直接产物。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与小提琴艺术的教育、表演、理论研究的互生、互动、互促中走过了它的百年历程。从音乐社会学的“成因论”方面来审视,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的演进,必然的受到社会变迁、政治形势、文化思潮、审美传统、音乐发展以及作家个性等诸种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从而在社会文化内涵上呈现出其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人民生活,抒发民族感情,关注人类命运等方面的明显特征。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社会文化内涵,与小提琴艺术本身固有的西洋音乐文化的身份有关,更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左翼和解放区文艺传统有关。小提琴音乐艺术,作为一种外来艺术、器乐艺术、主流艺术、精英艺术又专业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与声乐艺术以至传统、民间、流行等音乐文化又显示出其不同的个性和规律,因此,中国的小提琴音乐创作,自有其独特的审美要求和遵循。新时期以来,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总体数量的增多,题材的广泛,内容的丰富,体裁的多样、风格的多彩,手法的成熟,创作队伍的扩大,作品出版的繁荣和被演奏率的提高等等诸方面,都显示出其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于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大发展、大繁荣”,在社会环境、人才队伍、创作观念、受众状况、社会传播等等方面,应该是有许多问题尚值得我们不断地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
【关键词】:中国小提琴艺术 音乐创作 社会文化 成因 内涵 特性 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622.1
【目录】:
  • 内容摘要2-3
  • Abstract3-6
  • 前言6-9
  • (一) 关于论文选题6-7
  • (二) 研究现状7-9
  • 一、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发展的历史回顾9-18
  • (一) 起步期(1919-1937)9-10
  • (二) 发展期(1937-1949)10
  • (三) 兴盛期(1949-1966)10-12
  • (四) 文革期(1966-1976)12-13
  • (五) 繁荣期(1976-90 年代后)13-18
  • 二、与小提琴音乐创作相关的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概况18-29
  • (一) 中西交流18-21
  • (二) 演奏活动21-23
  • (三) 专业音乐教育23-26
  • (四) 理论研究26-29
  • 三、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成因29-42
  • (一) 社会变迁29-31
  • (二) 政治形势31-33
  • (三) 文化思潮33-35
  • (四) 审美传统35-37
  • (五) 音乐发展37-40
  • (六) 作家个性40-42
  • 四、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其思想理论根源42-51
  • (一) 现实性42-43
  • (二) 政治性43-44
  • (三) 人民性44-45
  • (四) 民族性45-48
  • (五) 人文性48-51
  • 五、中国小提琴艺术及其音乐创作的社会文化特性与其相关问题51-65
  • (一) 作为外来艺术51-53
  • (二) 作为器乐艺术53-56
  • (三) 作为主流艺术56-58
  • (四) 作为精英(高雅)艺术58-61
  • (五) 作为专业艺术61-65
  • 六、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现状和展望65-85
  • (一) 创作环境65-68
  • (二) 创作人才68-71
  • (三) 创作观念71-76
  • (四) 创作受众76-79
  • (五) 创作传播79-85
  • 结语85-86
  • 主要参考文献86-87
  • 致谢词87-88
  • 论文缩稿88-101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晶媛;中西音乐融合的典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社会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6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3806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2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