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两种模式
发布时间:2017-06-01 11:04
本文关键词: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两种模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从探讨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模式的角度,提出“马思聪模式”和“司徒梦岩模式”这两种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模式,尝试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所形成的文化变迁大背景中、在一种由新音乐环境和传统音乐环境构成的“双文化”音乐图式中,认识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实际存在着的两种模式。 本文的写作是以史料为基本依据,运用和借鉴音乐史学、音乐文化学、音乐社会学诸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过程中的小提琴创作、演奏、教学、理论研究以及社会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历史的叙述,归纳其发展特征,并对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在不同文化生存环境中形成的不同发展模式、以及不同发展模式的文化存在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在整体结构上,是以中国小提琴“民族化”两种模式的发展作为纵向线索展开论述,同时以文化模式的具体分析作横向展开,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来认识这两种模式的发展过程与文化内涵。 全文的正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新音乐环境中的‘马思聪模式’”, 主要通过对在“新音乐环境”中形成的、占主流地位的小提琴“民族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就其形成、发展进行分阶段的、概要性的叙述,并归纳和总结其发展特征。 第二章“传统音乐环境中的‘司徒梦岩模式’”, 主要通过对在“传统音乐环境”中形成的、占非主流地位的小提琴“民族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以广东音乐与粤剧中小提琴的运用为典型代表,并结合其他各地方小提琴在传统音乐中的使用情况,就其形成、发展进行概要性的叙述,并归纳和总结其主要特征。 第三章“对‘马思聪模式’、‘司徒梦岩模式’文化存在方式的分析”, 主要从构成音乐存在的诸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从整体上对两种发展模式本身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总结其不同的文化特质,并以此揭示中国小提琴在“民族化”发展道路上表现出的不同发展轨迹和内在规律。 本文的结论是:本文提出的“马思聪模式”和“司徒梦岩模式”这两种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模式,在近现代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既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生存环境,这两种模式形成有各自的文化特点。其中“马思聪模式”在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中居有主流的地位。这两种模式的形成,不仅受到中国近现代音乐“双文化”环境的直接影响,并且也是处于不同音乐文化环境之中、人们所进行的文化主动选择以及文化认同的结果。从表 WP=3 面上看,似乎两者之间立足点不同、生存环境不同、地位不同,有着诸多差异,但是如果将这两种模式作横向比较、并且放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中来看,它们之间却仍然存在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借鉴的关系,它们实际上共同构成了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整体存在。 本文不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两种模式,并且在有关两种模式(其中特别是“司徒梦岩模式”)的研究中收集和增加了一些新的文献史料和音响、音像资料。与论题相关,本文的研究也表明,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生存和发展,客观上面临着两种生存环境。在这一现实面前,,中国人作为文化主体,客观上也存在着两种选择的方式和态度。本文对所提出的两种模式的研究,是从对客观史实的分析入手展开论述,并且从认识论的角度,打破了以往在这方面单一化发展模式的思路和局限,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认识和思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J622.1
【目录】:
- 序8-11
- 第一章 新音乐环境中的“马思聪模式”11-49
- 第一节 “马思聪模式”的命名与含义11-12
- 第二节 “马思聪模式”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特12-49
- 一、 “马思聪模式”的萌芽期及其阶段性特征(1936之前)12-18
- 二、 发展期及其阶段性特征(1937~1949)18-22
- 三、 高峰期及其阶段性特征(1950~1976)22-35
- 四、 繁荣期及其阶段性特征(1977~至今)35-49
- 第二章 传统音乐环境中的“司徒梦岩模式”49-60
- 第一节 “司徒梦岩模式”的命名与含义49-51
- 第二节 “司徒梦岩模式”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51-60
- 一、 “司徒梦岩”模式的发展51-57
- 二、 “司徒梦岩模式”的主要特征57-60
- 第三章 对“马思聪模式”、“司徒梦岩模式”文化存在方式的分析60-82
- 第一节 “马思聪模式”文化存在方式的分析60-71
- 一、 “马思聪模式”的文化形态分析60-63
- 二、 “马思聪模式”的文化行为分析63-66
- 三、 “马思聪模式”的文化意识(观念)分析66-71
- 第二节 “司徒梦岩模式”文化存在方式的分析71-79
- 一、 “司徒梦岩模式”的文化形态分析71-72
- 二、 “司徒梦岩模式”的文化行为分析72-76
- 三、 “司徒梦岩模式”的文化意识(观念)分析76-79
- 第三节 对“马思聪模式”、“司徒梦岩模式”文化特征的总结79-82
- 结语82-89
- 注释89-83
- 参考书目83
- 参考文献83-84
- 附录一:论文相关的图片资料84-87
- 附录二:论文中出现的部分小提琴“民族化”作品目录87-88
- 后记88-91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殷素芬;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创作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晶媛;中西音乐融合的典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佳鑫;以《王昭君》为例[D];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两种模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2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412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