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礼县乞巧的艺术形式及社会功能

发布时间:2017-07-16 07:16

  本文关键词:礼县乞巧的艺术形式及社会功能


  更多相关文章: “礼县乞巧” “艺术形式” “社会功能” “保护与传承”


【摘要】:中国广大农村对神灵的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祭祀行为自远古形成以来就与歌舞相结合,长期以来,成为中国广大农民所自觉遵守的古老风俗,反映了远古先民们质朴的音乐生活和原始宗教观念。礼县民间风俗活动----乞巧就是通过向织女神敬献歌舞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娱神以满足神灵的视觉需求,从而使自己在心理上形成一个能与神灵沟通的神圣空间,其本质实际上是把乐舞作为一种与神灵沟通的媒介,目的是为了取悦神灵以索取利益。未婚姑娘作为活动的主体,承载着历史文化和风俗的代代延续。 然而,随着现代农村人们视野的扩大,这一风俗的许多表面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不再以求取救赎和索取利益为目的,而重在娱乐性的彰显,活动主体老幼皆宜。变化虽不可避免,但它在保持旧有风俗的同时,吸收和容纳了新的音乐因素在新的时空下继续流传。此篇文章主要是从社会学和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对这一祭祀仪式以及它的仪式结构、仪式与歌舞音乐的关系和它在这一特定社会文化空间产生的效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礼县乞巧” “艺术形式” “社会功能” “保护与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07;B9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绪论8-9
  • 第一章 礼县概况9-11
  • 1.1 礼县地理特征9
  • 1.2 礼县社会历史9-11
  • 第二章 乞巧构成分析11-36
  • 2.1 乞巧溯源11-14
  • 2.2 乞巧的仪程及唱词14-22
  • 2.2.1 坐巧14
  • 2.2.2 迎巧14-17
  • 2.2.3 拜巧17-20
  • 2.2.4 乞巧20-21
  • 2.2.5 送巧21-22
  • 2.3 乞巧的音乐形态22-36
  • 2.3.1 音乐与仪式的关系23-29
  • 2.3.1.1 迎巧——请神23-24
  • 2.3.1.2 拜巧、乞巧——拜神24-27
  • 2.3.1.3 送巧——送神27-29
  • 2.3.2 音乐结构特点29-30
  • 2.3.2.1 调式29
  • 2.3.2.2 音程29
  • 2.3.2.3 曲式结构29-30
  • 2.3.2.4 乐谱的不稳定性30
  • 2.3.2.5 演唱形式30
  • 2.3.3 歌词特点30-31
  • 2.3.3.1 修辞手法30-31
  • 2.3.3.2 押韵方式31
  • 2.3.4 舞蹈特点31-33
  • 2.3.4.1 垫步32
  • 2.3.4.2 十字步32
  • 2.3.4.3 进三步退半步32-33
  • 2.3.5 乞巧风俗的变异33-36
  • 第三章 乞巧风俗社的会功能及传承与保护36-43
  • 3.1 乞巧风俗的社会功能37-39
  • 3.1.1 召集组织性功能37
  • 3.1.2 心理抚慰性功能37-38
  • 3.1.3 对“美”的渴求性功能38
  • 3.1.4 功利需求性功能38-39
  • 3.2 乞巧风俗的传承与保护39-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6
  • 附录46-47
  • 感谢信47-48
  • 谱例48-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亮;;朱弦而疏越 一倡而三叹——浅析纳西族歌舞音乐[J];大众文艺;2011年09期

2 杨遵贤;;仙女湖:音乐之湖[J];老友;2011年04期

3 于会泳;试评《民族音乐概论》[J];人民音乐;1964年Z2期

4 柯唯;;试论花灯戏的音乐形式[J];青年文学家;2010年05期

5 刘俊;陈明友;;论气势恢宏的中国唐朝音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6 冯锐翔;;拉卜楞民间歌舞音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7 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二)[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8 吴华珠;;非洲歌舞音乐[J];音乐天地;2007年10期

9 陈应时;开创民族音乐形态研究的新局面——读全国民族音乐学第三届年会(沈阳片)论文[J];中国音乐;1984年04期

10 边多;;论西藏堆谐音乐艺术[J];西藏艺术研究;198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布德;潘淑华;乌达布拉;;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幼儿园教学之浅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2 杨鸣键;;当前我国西部地区的音乐感知结构[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3 尹懋辁;;云南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发展[A];银龄睿智——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论文选编[C];2006年

4 周吉;;当代库车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与其他地区和民族传统音乐的比较研究[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5 张汉卿;;赴日学习D/max-Ⅲ B衍射仪安装、调式技术[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9)[C];1987年

6 向葵;;古羌乐韵[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7 石峰;董馨;;寻找音乐信息与人体的接口(一)[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3年

8 吴式锴;;有关和声专业课教学根基的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胡丹丽;;和声教学的三个侧重——“和声与曲式”课程教学的探索[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张萃明;;果蔬加工的气调式破碎系统[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冰迅;在高雅和通俗间制造巅峰[N];中国文化报;2001年

2 杜亚雄;桑巴故乡的歌舞艺术[N];音乐周报;2005年

3 记者 黄青山 万鸿涛 王斗天 张意梅 艾建琪 郑恺 颜家梁 毕国学 张清华 通讯员 林家驹 蔡琳 瞿明光 李海阔 彭军霞 代皖龙 徐仕泉 实习生 邱地 苏铁 彭丽琼;邻里相亲 其乐融融[N];深圳商报;2009年

4 杜亚雄;哈巴涅拉和古巴歌舞[N];音乐周报;2005年

5 记者 阎蓉 实习生 杨黎;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研讨会在乌召开[N];新疆日报(汉);2010年

6 林红智;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N];中国民族报;2011年

7 管建华;和郑苏谈民族音乐学[N];音乐周报;2001年

8 韩宝强;欧洲基本乐理与民族音乐学[N];音乐周报;2002年

9 黄适远;维吾尔族纳格拉制作技艺[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冯光钰;亚太民族音乐学盛会[N];音乐周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芳;透过文本:对西方传教士记录的鄂尔多斯音乐的历史民族音乐学考察与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2 徐欣;内蒙古地区“潮尔”的声音民族志[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3 祁慧民;音乐文化交融环境中的个性与共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4 李莘;河北霸州胜芳镇民间花会音乐民俗志[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5 林林;为谁而歌[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6 板俊荣;民族音乐学多位网视野下的海州五大宫调[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7 乔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吴慧娟;福建仙游三—教仪式音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9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陆栋梁;湘桂走廊丧葬仪式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生;礼县乞巧的艺术形式及社会功能[D];西北民族大学;2013年

2 周志平;羌族“瓦尔俄足”女性歌舞音乐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向玉圭;怀化霸王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秦展闻;《民族音乐学导论》译文及书评[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5 李小平;21世纪初中国大陆民族音乐学学科基本理论研究的进展[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丽那;宋时期河北音乐历史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李婷;实地考察在中国民族音乐学界的运用与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8 邢媛媛;维也纳古典乐派创作中的“土耳其风”[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9 程璐怿;江西万载潭埠鼓吹乐“得胜鼓”的调查与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10 褚润泽;简述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475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5475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4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