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格《抒情组曲》音高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16:11
本文关键词:贝尔格《抒情组曲》音高结构研究
【摘要】:在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创作上,,贝尔格没有一味遵循勋伯格所创立的十二音序列作曲法的基本原则,而是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大大丰富了这一技法的表现力。在《抒情组曲》的创作上,贝尔格运用了十二音序列与自由无调性两种作曲技法并结合了调性因素,体现出高度融合性的特征。本文以这部作品为切入点,对作品的音高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基本结构成分、基本结构成分及派生的次级结构成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作品整体的音高关系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以序列、音组为基本结构成分的两种不同类型音高关系体系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探究贝尔格体现在这部作品中的和声思维与技法特征。
【关键词】:贝尔格 抒情组曲 十二音 自由无调性 调性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1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11
- 第一章 音高的基本结构成分11-18
- 第一节 十二音序列11-13
- 一、 全音程序列11-12
- 二、 对称性序列12
- 三、 调性序列12-13
- 第二节 中心音组13-14
- 一、 中心音组Ⅰ13-14
- 二、 中心音组Ⅱ14
- 第三节 其他音高材料14-16
- 一、 半音阶与全音阶15
- 二、 具有特定含义的音高,15-16
- 第四节 基本序列与中心音组及独立音高材料的内在联系16-18
- 小结17-18
- 第二章 基本结构成分与派生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18-48
- 第一节 基本序列及其派生体的逻辑联系18-31
- 一、 基本序列的派生序列18-20
- 二、 换序序列及其变体20-30
- 小结30-31
- 第二节 中心音组与派生结构的逻辑联系31-41
- 一、 重复31-37
- 二、 变奏37-39
- 三、 变形39-40
- 小结40-41
- 第三节 独立的音高材料41-48
- 一、 半音阶41-42
- 二、 全音阶42-45
- 三、 调性材料45-47
- 小结47-48
- 第三章 作品的整体音高关系体系48-57
- 第一节 十二音部分的整体音高结构特点48-52
- 第二节 自由无调性部分的音高结构特点52-57
- 结论57-59
- 参考文献59-61
- 致谢6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郭蓉;;贝尔格十二音技法的特点[J];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郭蓉;;贝尔格音乐创作中的数字隐喻[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张漪;;论贝尔格的创作与其时代音乐风格与体裁语境的关系[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朱建;贝尔格《抒情组曲》的十二音技法初探[J];音乐艺术;1988年03期
5 刘康华;二十世纪和声的共同逻辑原理与分析方法——尤·霍洛波夫的理论与方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6 刘康华;;二十世纪和声的基本结构成分及其衍生的音高关系体系[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余倩;;阿尔班·贝尔格和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抒情组曲以及三首管弦乐曲[J];音乐爱好者;2007年07期
8 胡越菲;;阿尔班·贝尔格:从学生到大师[J];音乐爱好者;2011年04期
本文编号:549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549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