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中非音乐因素的符号化
本文关键词:西方音乐中非音乐因素的符号化
【摘要】:音乐中的非音乐因素,是指用音乐符号和音响所体现的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表征,具体化为音乐中的时间结构、“运动”现象、形式构造、造型性因素、情感品质等。自然与生活表征融入音乐的基本创作手法诉诸拟音、意象和隐喻,而实现音乐符号化的路径主要是抽象、暗示和表现,对符号化音乐形象的感受则需通过想象与联想获得。社会生活变化,文化表征也会随之转变,这就形成了音乐的历史性。音乐中的非音乐因素,是音乐须臾不可缺的意义和本质。音乐离开了生活表征和历史性,就无法表现,无法阐释,无法理解,审美价值也无从体现。 如果说音乐的阐释是“解码”,那么非音乐因素的符号化则是“编码”。音乐是有意味、有组织逻辑的。音乐符号体系记载的是人类意识活动、人类意向和特定的人类体验,是人类同现实之间联系的纽带,非音乐因素通过符号化承载生命的冲动。通过对音乐形态特征和非音乐因素符号化规律的关注,就可以对作品进行音乐学分析,对音乐形象获得更加明确的感知,把握音响意味的东西。 关于非音乐因素符号化的探索在历史上赓续不断。上世纪50年代末英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戴里克·柯克就出版了《音乐语言》一书,其中不乏对非音乐因素符号化的探讨。他分析了数百个谱例,试图为绝大多数音乐语言的词汇综合性分类打下基础。遗憾的是音乐并不是语言,依照语言学的方法研究音乐的符号系统难以找到门径。20世纪初期,在西方分析哲学、语言学和逻辑学的基础上孕育而成的符号学,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音乐虽然不是一种语言,但它有可以传达生命和感觉的领悟的形式,这种形式是描绘而非推理,它具有意义,却没有约定俗成的关系,从而不是把自己表现为一般意义上的符号,而是表现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承接东欧的形式主义与西欧的结构主义学理传统,在西方尤其美国音乐学界兴起的叙事学研究热潮,认为音乐叙事通过叙事元素间的对立产生的不平衡状态,是叙事展开过程的一个活力源,这与音乐事件的安排常规极为吻合,对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产生颠覆性的认识。 本论文是在上述思潮的影响下,对西方音乐中非音乐因素符号化的进一步思考。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非音乐因素符号化特征”论述音乐符号化的主要路径;第二章“非音乐因素的符号化实证”从标题音乐、纯音乐、声乐三方面具体分析了非音乐因素符号化的实例;第三章“非音乐因素符号化与世界的关系”论述了符号化的创作手法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非音乐因素 符号化 路径 实例 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05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序言9-12
- 第一章 非音乐因素的符号化特征12-19
- 1.1 符号化与抽象12-15
- 1.2 符号化与暗示15-17
- 1.3 音乐的表现性17-19
- 第二章 非音乐因素的符号化实证19-51
- 2.1 标题音乐中的“行为叙事者”19-29
- 2.1.1 从自律论角度分析《死与变形》19-21
- 2.1.2 从他律论角度分析《死与变形》21-25
- 2.1.3 主题—动机的叙述特征25-29
- 2.2 纯音乐中的隐性标题29-39
- 2.2.1 象征性引用29-32
- 2.2.2 “密码式”动机32-35
- 2.2.3 叙事性陈述35-39
- 2.3 声乐作品中文本与音乐的关系39-51
- 2.3.1 动机与叙事路线39-43
- 2.3.2 歌词描绘43-47
- 2.3.3 歌剧的“连续性”47-51
- 第三章 非音乐因素的符号化与世界的关系51-63
- 3.1 外部世界的符号赋形51-56
- 3.1.1 拟音51-55
- 3.1.2 意象55
- 3.1.3 隐喻55-56
- 3.2 音乐符号创造的逻辑起点与结构机制56-60
- 3.2.1 音乐符号创造的逻辑起点56-59
- 3.2.2 对比与统一59
- 3.2.3 有序与无序59-60
- 3.3 符号化与人60-63
- 3.3.1 人性的唤醒与催化61
- 3.3.2 人的心理踪迹61-63
- 结语63-65
- 参考文献65-6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7-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家骅;;音乐表演中的非音乐因素[J];人民音乐;2007年11期
2 廖家骅;;音乐表演中的非音乐因素[J];人民音乐;2008年12期
3 唐建平;;未来属于你[J];琴童;2009年11期
4 杨子华;;高师教学也要体现“以音乐为本”[J];中国音乐教育;2006年07期
5 乔伦;音乐认识的二重性[J];文艺研究;1982年05期
6 马戎;;试谈文化素养与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J];内蒙古艺术;2007年01期
7 池玲珑;;永恒的悲美——琵琶曲《霸王卸甲》音乐赏析[J];音乐探索;2005年04期
8 岳军;试论音乐功能的三个层次[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9 赵德生;;论“音乐形象”概念的科学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谭智;;从布努瑶“开悼”仪式看仪式音乐功能的三个层次[J];艺术探索;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鹏;;坚守音乐阵地,鞠躬尽瘁[A];我与新中国60年[C];2010年
2 苗笛;;维也纳音乐文化给哈尔滨音乐的启示与思考[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3 谢建平;;浅谈音乐艺术中情感表现的本质与特殊性[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4 周海宏;;音乐欣赏课相关的美学、心理学问题分析(讲座提纲)[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孙鹏;胡英华;;关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问题[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宋慧琳;;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研究与分析[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姜楠;;音乐艺术,你该为繁荣农村文化做些什么?[A];第八届全国文化管理研讨会暨中国首届农村文化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苏布德;;2008年下半年“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计划[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9 肖湛;许海;;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论音乐和其他艺术的区别[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罗小平;;《老年精神音乐学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绪论[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子桐;不朽的音乐 伟大的悲情[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感受一种音乐气质[N];中国文化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蔡萌;品牌企业与艺术结缘的背后[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牛寒婷;篮协为何禁《忐忑》?[N];中国艺术报;2011年
5 朱榕;冲淡典雅的中国古代音乐艺术[N];中国档案报;2004年
6 记者 钟镭;湘南学院音乐艺术周激情启幕[N];郴州日报;2005年
7 记者 刘平;天津音乐艺术街参展演博会[N];天津日报;2009年
8 王伟(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音乐艺术——饭店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N];中国旅游报;2006年
9 陈玉玉;生动活泼的音乐艺术俱乐部[N];中国艺术报;2006年
10 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 刘效炎;繁荣音乐艺术 讴歌伟大时代[N];中国文化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啸岳;音乐沉寂[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2 刘健;从“能量”角度试探音乐在时空中的展衍态势[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3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陈思;多元交融的个性艺术[D];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
5 姜小鹏;论乔治·克拉姆音乐中的音色与织体[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6 张璐倩;黑格尔音乐美学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7 赵礼;萌芽·弥撒·基因·遗传[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8 钟恩富;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宇翔;基于内容的音乐分析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10 柳进军;原始与现代的邂逅[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莹;西方音乐中非音乐因素的符号化[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吴旭;用母语说话[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3 谢晶晶;不同话语视角的上海三大报纸对音乐事件的表达与建构[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 赵璞;从“改造国民性”看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渗透[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5 杨艳丽;关于印度尼西亚巽他人佳美兰音乐德宫的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6 侯s,
本文编号:561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561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