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左县小马架子村“韶音会”考察与研究
本文关键词:喀左县小马架子村“韶音会”考察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小马架子村 韶音会 仪式功能 音乐形态 传承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小马架子村“韶音会”——位于中国东北辽宁省西部地区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哨乡小马架子村唯一的一支民间鼓吹乐社。研究重点建立在对本乐社组织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的综合田野考察实践基础之上,结合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着重记述小马架子村“韶音会”的历史成因、乐社性质、发展脉络、传承方式、内部事务、音乐形态和生存状况等。分析广大农村民众的传统音乐生活与特定仪式的关系,以及从中反映出的民间艺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力求客观地描述鼓吹乐这种古老的音乐形式在喀左这个蒙汉杂居区域范围内的历史演变和在势不可挡的城市化进程中难以回避的矛盾和冲击,从民族音乐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角度对这些事象加以总结和阐释,以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的论述建立在以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穿插进行之上,以描述、叙述和论述为主,夹叙夹议,,叙议兼顾,第一章以综述的形式铺陈小马架子村的自然、历史、人文背景给读者展示一幅时空图像,从本地区特殊的异民族文化交融和宗教信仰特点这两方面入手,分析影响当地文化生态的要素,以便为引入第二章对小马架子“韶音会”的初步论述做好铺垫;第二章主要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访问记录来描述乐社的名称来历及发展历程,从宏观上分析乐社的社会性质;第三章的论述则比较微观,对小马架子“韶音会”的音乐形态做细致分类描述,同时真实地再现出一段仪式音乐进行的全过程;第四章主要是理论升华部分,从民族音乐学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挖掘和探究,从社会、经济以及行政等方面分析会社衰微的具体原因,提出有利于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性建述。
【关键词】:小马架子村 韶音会 仪式功能 音乐形态 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07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4
- 一、 选题缘起9-10
- 二、 研究综述10-11
- (一) 研究对象10
- (二) 研究概况10-11
- 1、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2、发展趋势11
-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一) 研究目的11-12
- (二) 研究意义12
- 四、 研究方法12-14
- 第一章 小马架子村的历史与社会环境综述14-22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14-16
- 一、 自然地理环境14
- 二、 历史发展沿革14-15
- 三、 人口、地名特点15-16
- 第二节 地区文化生态及其特质16-19
- 一、 民族属性16-17
- 二、 汉族民间艺术17-18
- 三、 蒙古族民间文学18-19
- 四、 蒙汉民族文化变融19
- 第三节 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及变迁19-22
- 一、 汉传佛教19-20
- 二、 藏传佛教20
- 三、 道教20-22
- 第二章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文化特征及演变进程22-28
- 第一节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历史文化特征22-24
- 一、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历史由来22-23
- 二、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性质23-24
- 第二节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演变历程24-28
- 一、 小马架子“韶音会”形成时期24
- 二、 小马架子“韶音会”发展时期24-26
- 三、 小马架子“韶音会”衰败时期26
- 四、 小马架子“韶音会”复兴时期26-28
- 第三章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音乐形态研究及现状考察28-55
- 第一节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音乐形态特征28-51
- 一、 传承艺人、传承关系28-32
- 二、 乐器形制、乐队编制32-35
- 三、 曲目名称、乐谱特点35-37
- 四、 演奏形式、座位图示37-39
- 五、 诵经曲调、唱词特征39-44
- 六、 乐曲谱例、曲调分析44-51
- 第二节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现状考察51-55
- 一、 历次采访经历记述51-52
- 二、 仪式过程的口述记录52-55
- 第四章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功能意义与发展趋势55-59
- 第一节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民族音乐学阐释55-56
- 第二节 小马架子“韶音会”生存危机的思考56-59
- 一、 组织内部出现经济供养模式的分歧56-57
- 二、 乐队成员社会身份的改变与传统工作特点不相适应57
- 三、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传承与保护57-59
- 结语59-61
- 参考文献61-62
- 附录一 图片62-70
- 附录二 谱例70-8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89-90
- 致谢90-9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为渠;;宋元时期的宫廷音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2 白如;王越;;徐沟背棍艺术调查报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3 焦瑞;;对豫剧当代传承模式嬗变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于广壮;;对提升音乐专业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4期
5 董晓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评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周正军;;西部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思考[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2期
7 杨曦帆;;近20年“藏彝走廊”乐舞研究述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刘波;;浅析“参与观察”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中的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李晖;;简析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历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10 宋戚;;也看我国民族音乐学学科划分之一二——品读《漫谈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划分》[J];北方音乐;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乔布英;;简论鄂尔多斯音乐文化[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8(上)[C];2008年
2 和云峰;;长调之美与传承之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内蒙古原生态民歌采风”随感[A];风从民间来:“追寻中国梦”采风文论集[C];2014年
3 张兴宇;;石桥与村落:从物质文化走进民俗空间——以鲁南鲁封桥村为核心个案[A];山东省民俗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丹阳;苗族古歌传承的田野民族志[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崔鸿飞;从民间艺术到文化遗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林林;为谁而歌[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5 徐欣;内蒙古地区“潮尔”的声音民族志[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6 关意宁;在表演中创造[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7 屠金梅;豫东太昊陵庙会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瑜;晋北地区民间道教科仪音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9 红梅;当代蒙古族敖包祭祀音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10 李亚芳;透过文本:对西方传教士记录的鄂尔多斯音乐的历史民族音乐学考察与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慧;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玲莎;新中国二胡演奏家音乐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江奇;润腔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汪娅卓;邯郸“街唱”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东文;刘天华“顾及民众”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英霞;小说《金瓶梅》的音乐史料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红流;民俗视野中的上林壮族师公戏[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汤顺霞;苦水高高跷及其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调查[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罗淑珍;民族高校学生民俗承载状况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56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756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