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三部中国“幻听音乐”作品中的声音材料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01:26

  本文关键词:三部中国“幻听音乐”作品中的声音材料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幻听音乐 声音材料 形态类型 声音符号 创新理念


【摘要】:幻听音乐(Acousmatic Music)是电子音乐众多风格种类中的成员之一。从1974年起,“幻听音乐”由诞生、发展至今已有整整四十年的历史了。而其传入中国直至中国第一部“幻听音乐”诞生不过二十余年。在中国落地生根这短短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幻听音乐”已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子音乐家,作曲家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取宝贵的创作资源,使中国的“幻听音乐”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出科技的进步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碰撞的火花。 在“幻听音乐”创作中,其音响听觉是第一要素,声音材料的使用在作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于传统音乐与早期电子音乐,“幻听音乐”作为新兴的音乐品种,则更注重于声音材料本身的运用,创作中的主要优势体现在直接面对声音,而声音本身在材料的意义上给予了作曲家一个全新的、极为丰富的声音源泉。 本文由三个章节构成:首先,是“幻听音乐”与声音材料等相关概念的阐述;其次,笔者挑选了中国三代电子音乐作曲家的三部具有代表性的“幻听音乐”作品,从其作品中所使用的重要且有特点的几种声音材料入手,从声音材料的形态类型特点、符号特点等层面与角度进行剖析;最后,归纳总结出三部中国“幻听音乐”中声音材料的“语汇”特色及表现作用。本文的研究特点在于: 一、本文区别于以往电子音乐研究的角度。重点关注于“幻听音乐”中声音材料的“形态类型”与“声音符号”的创新理念与特点构成。 二、通过对三部中国“幻听音乐”作品中声音材料的实例分析和研究,从“幻听音乐”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声音”入手,意图从声音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中,探索其在“幻听音乐”的作用与价值。 三、通过对三部中国“幻听音乐”作品中声音材料的实例分析和研究,分析三位作曲家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幻听音乐”创作中,并且总结出声音材料在“构建”与“转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式“声音符号” 希望通过对三部中国“幻听音乐”作品在材料层面的实例分析与多维度研究,论证中国“幻听音乐”中声音材料的构建特色及表现作用。
【关键词】:幻听音乐 声音材料 形态类型 声音符号 创新理念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05
【目录】:
  • 论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1
  • 论题的缘起8
  • 论题的研究意义8-9
  • 论题的研究方法9
  • 论题的研究内容9-11
  • 第一章 三部中国“幻听音乐”相关的概念与研究背景概述11-18
  • 第一节 “幻听音乐”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概述11-12
  • 第二节 “幻听音乐”的概念界定与特征概述12-13
  • 一、“幻听音乐”的听觉状态12-13
  • 二、“幻听音乐”的音乐特征13
  • 第三节 “幻听音乐”声音材料的构成及特点概述13-15
  • 一、声音材料的“构成原则”13-14
  • 二、声音材料的“形态类型”14-15
  • 第四节 三部中国“幻听音乐”作品概述15-18
  • 一、张小夫“幻听音乐”作品《地和天》15-16
  • 二、关鹏“幻听音乐”作品《极》16-17
  • 三、王海旭“幻听音乐”作品《梦幻西藏》17-18
  • 第二章 三部中国“幻听音乐”作品中声音材料的构建实例分析18-48
  • 第一节 张小夫“幻听音乐”作品《地和天》材料构建概述18-28
  • 一、声音材料的类型特点19-25
  • (一) “脉冲型”材料的“持续”特征20-21
  • (二) “重复型”材料的“多重”作用21-24
  • (三) “脉冲型”材料与“持续型”材料相组合的“点描”效果24-25
  • 二、声音材料的“符号”标志25-28
  • (一) “符号标志”的象征意义25-27
  • (二) “符号标志”的表现作用27-28
  • 第二节 关鹏“幻听音乐”作品《极》材料构建概述28-36
  • 一、声音材料的类型特点29-33
  • (一) “持续型”材料的“派生”作用30-31
  • (二) “游移型”材料的“对比”作用31-32
  • (三) “重复型”材料的“转换”作用32-33
  • 二、声音材料的“符号”标志33-36
  • (一) “符号标志”的象征意义34-35
  • (二) “符号标志”的表现作用35-36
  • 第四节 王海旭“幻听音乐”作品《梦幻西藏》材料构建概述36-48
  • 一、声音材料的类型特点37-43
  • (一) “脉冲型”材料的“重塑”作用37-39
  • (二) “堆置型”材料的“复合”与“中介”作用39-41
  • (三) 多种形态类型声音材料相组合的“润色”作用41-43
  • 二、声音材料的“符号”标志43-48
  • (一) “符号标志”的象征意义43-45
  • (二) “符号标志”的表现作用45-48
  • 第三章 三部中国“幻听音乐”中声音材料的特色及表现作用48-59
  • 第一节 三部中国“幻听音乐”作品的声音材料构建特征48-55
  • 一、“多重性标准”—声音材料的选择与使用48-52
  • (一) 声音材料的发声原理49-50
  • (二) 声音材料的形态类型50
  • (三) 声音材料的可塑性50-51
  • (四) 声音材料的“直接使用”与“间接使用”51
  • (五) 声音材料的“文化特征”51-52
  • 二、“渐进性原则”—声音材料的形态类型特色52-55
  • (一) 形态类型的“派生”特点53-54
  • (二) 形态类型的“中介”职能54-55
  • 第二节 三部中国“幻听音乐”声音符号的“象征”55-59
  • 一、“声音符号”与“象征”55-56
  • 二、“表里不一”的隐喻象征56-59
  • 结语59-61
  • 参考文献6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薛艺兵;音乐传播的符号学原理[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周海宏;对现代音乐的美学思考[J];人民音乐;1999年10期

3 黄枕宇;具体音乐与舍费尔[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本文编号:834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834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c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