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唢呐及其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17:19
本文关键词:丹棱唢呐及其传承研究
【摘要】:唢呐进入丹棱民间并逐渐活跃于院坝,可追溯到清朝中期,主要是为乡村“红白喜事”演奏音乐。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国民间唢呐南派支系之一,形成独特的南派演奏风格。而所吹奏的乐曲多是在民歌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曲牌,这些曲牌大量地存在于南方的戏曲音乐中。在改革开放以后,丹棱民间唢呐班社以传统方式,结合现代模式的民间乐器吹奏组合,对乡村艺术和民间风俗的传承和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丹棱县素有“唢呐之乡”的美誉,2007年丹棱唢呐被列入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受到当地政府及文化部门重视,开展抢救保护和扶持工作,并组织各类演出活动,初见成效。但在文化多元化、传媒快捷性、审美时尚化等等因素的影响下,民间艺术在传播方面受到极大的限制,丹棱唢呐也不例外。它的音乐形态、深层文化背景及艺术价值尚未得到全面深入地研究,鲜见相关的研究成果。 本论文采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对丹棱唢呐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对其音乐特征、演奏形式、传承方式、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论证其理论体系及发展措施,让丹棱唢呐音乐有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丹棱唢呐 艺术价值 传承 社会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32.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引言丹棱—中国“中国唢呐之乡”8-11
- 1.1 丹棱的地理环境及人文气息8
- 1.2 关于“唢呐之乡”8-9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9
- 1.4 本文的研究构想9-11
- 1.4.1 目标9
- 1.4.2 研究方法9-10
- 1.4.3 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10
- 1.4.4 课题的创新性10-11
- 2 丹棱唢呐的历史演变与形态特征11-20
- 2.1 丹棱唢呐的历史演变11-13
- 2.1.1 传统时期(改革开放以前)11-12
- 2.1.2 当代时期(改革开放以后)12-13
- 2.2 丹棱唢呐的形态特征13-20
- 2.2.1 丹棱唢呐的结构与制作13-14
- 2.2.2 丹棱唢呐的演奏技巧14-15
- 2.2.3 唢呐班的组合与演出形式15-18
- 2.2.4 传承方式18-20
- 3 丹棱唢呐的两大体系研究20-27
- 3.1 丹棱唢呐的两大体系20-25
- 3.1.1 丹棱李氏唢呐传承谱系20-23
- 3.1.2 丹棱杨场唢呐传承谱系23-25
- 3.2 两大体系的异同25-27
- 4 丹棱唢呐的传承变迁及其社会功能27-43
- 4.1 传统传承方式27-31
- 4.1.1 婚礼仪式27-29
- 4.1.2 丧葬仪式29-31
- 4.2 校园化的唢呐传承31-33
- 4.3 舞台化的唢呐演出33-37
- 4.3.1 丹棱唢呐艺术团参与文艺演出和比赛33-34
- 4.3.2 千人唢呐演奏会34-36
- 4.3.3 2010 中国丹棱民间唢呐英雄会36-37
- 4.4 不同作品及活动的社会功能37-43
- 4.4.1 庆祝功能37-39
- 4.4.2 教化功能39-41
- 4.4.3 经济效益41-42
- 4.4.4 传承功能42-43
- 5 丹棱唢呐的申遗之路43-48
- 5.1 丹棱唢呐的申遗43
- 5.2 申遗前丹棱唢呐存在的一些问题43-45
- 5.3 丹棱唢呐“申遗”价值判断45-48
- 5.3.1 申遗的积极影响45-46
- 5.3.2 对丹棱唢呐的保护措施46-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4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晓;南侗“嘎老”传承的当代变迁及其文化意义[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4期
2 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J];音乐研究;1999年02期
3 万建中;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J];新视野;2005年05期
4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的实地调查类型[J];中国音乐;1996年01期
5 赵宴会;赵士玮;;苏北赵庄唢呐班与婚、丧仪式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本文编号:949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949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