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野外录音中的听觉攀附及其文化省察——以蟋蟀的歌为例

发布时间:2017-10-02 07:28

  本文关键词:野外录音中的听觉攀附及其文化省察——以蟋蟀的歌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听觉攀附 文化省察 声音景观 蟋蟀的歌 蛩声


【摘要】:蟋蟀的鸣声作为农桑文明中入秋的风物,既被人们作为一种客观的声音用以描写秋时景致,又被寄寓人文情怀以抒发内心的离愁,并在传统文化中渐具悲吟的形象引发闻者的同情。然而,这种同情是一种音色聆听的结果,被诗人们形容为"悲咽"的蛩声不是来自蟋蟀的哀愁,而是因蟋蟀有体可察的独特发声器;其音色中的枯涩也不是长鸣之后所呈现的声嘶力竭的疲态,而是气温变化所导致刮奏角度的细微差异。蟋蟀的歌这种单一品格的声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化过程中,实际上是一种主观听感之于物理音声的本然之间的人文化过程,"听觉攀附"就是指这种与声音事实的相悖的聆听经验。
【作者单位】: 浙江音乐学院(筹);
【关键词】听觉攀附 文化省察 声音景观 蟋蟀的歌 蛩声
【基金】: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所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项目“声音中国——生态学视角下的音像民族志”子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611;I207.2
【正文快照】: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南宋词人蒋捷的《声声慢》

本文编号:9583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9583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a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