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唱法与艺术审美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论科学唱法与艺术审美的关系
【摘要】:在当今中国民族声乐的教育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着"科学唱法"与"艺术审美"、"科学共性"与"艺术个性"孰轻孰重的观点冲突。本文从科学和艺术的内涵出发,对"科学唱法"与"艺术审美"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与分析,认为声乐教育应以作品的艺术内涵为前提,将"科学唱法"与"艺术审美"有机结合,方有利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山西大学哲学学院;
【关键词】: 科学唱法 民族声乐 艺术审美
【基金】: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3041070-0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616
【正文快照】: 中国民族声乐是一种集音乐、语言、动作、教育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艺术形式,经过历史的积淀,发展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工具。人声,自古以来就被作为表情、状物、绘景的交流手段。元代燕南芝庵《唱论》中“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论断更将人声提高到自然音之巅的地位[1]。中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赖金良;价值学思潮的兴起与哲学主题的转换[J];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01期
2 郑宝华;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2005年01期
3 杨仲华;民族性 科学性 艺术性 时代性——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学术定位[J];中国音乐;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显元;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物质[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钱广荣;;道德悖论研究的实践转向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黄华彪;李学功;黄云明;;论韦伯的理想类型理论及其在宗教研究中的运用[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陈新夏;;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哲学对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万资姿;;符号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符号概念[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6 赵江飞;;对于人类“形上本性”的理论表征——从人与哲学的关系论哲学境界何以存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王志刚;探析概念的辩证本性[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倪志安;;论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苏祖荣;;生态文明视域下当代哲学的生态转向——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哲学与当代哲学比较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朱智贤;有关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几个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陆云;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D];吉林大学;2011年
5 孔扬;《资本论》研究方法的世界观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杨晓;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7 蓝波涛;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赵瑞华;媒介文化与休闲异化[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李志英;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yN蔚;新中国电影音乐风格的流变[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贾子若;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应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3 汪明进;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王其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硕;红梅盛开 喜获众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范玉;论马克思新世界观对于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冯倩;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跨界演唱个案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陈晓燕;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本比较[D];河南大学;2011年
9 刘瀛莹;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风格问题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10 杨姗姗;论大型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中“木兰”角色的形象塑造[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辉;关于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J];中国音乐;1998年01期
2 肖黎声;以腔行字——美声唱法歌唱训练之我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善林;艺术审美的价值转向及其当下境遇[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熊元义;当代艺术审美理想的迷失与重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罗坚,彭家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艺术审美与科学创造的深层联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4 张玉雁;;“形神统一”——艺术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赵红英;;当代社会的艺术审美趋势[J];河北学刊;2007年02期
6 刘波亚;;艺术审美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塑造[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年02期
7 谢卉;;数字化艺术审美的主客体交互性品格探察[J];美术大观;2009年01期
8 刘菁媛;;试论如何通过艺术审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6期
9 周玫;;论网络时代艺术审美之转型[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3期
10 王晓云;李大博;;论中国当下的艺术审美教育[J];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叶纪彬;;论艺术审美反映论三个理论层面及其相互关系[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米静霞;;艺术审美面面观[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3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4 孙成林;;论书装艺术审美客观标准的多重性[A];新时期编辑活动特点探讨——中国编辑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选[C];2001年
5 袁新荣;;浅谈群众音乐的多层次多功能[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许文菲;;电脑图标的艺术审美功能[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林戈尔;;音乐的实用功能定位及其分类[A];中国演员(2012年第5期总第29期)[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杨维娜;彰显艺术的诗性美[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张丽军;通往诗意栖居的艺术之桥[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盛葳;当代艺术“划界”与“跨界”再思考[N];中国艺术报;2012年
4 黄会林;让观众眼前一亮的电影频道[N];文艺报;2012年
5 全国政协常委 著名艺术家 韩美林;公共空间的艺术审美[N];解放日报;2012年
6 许民彤;我们还有没有艺术的趣味[N];中国文化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蔡萌 实习生 苏丹丹;中国艺术衍生品市场:机遇与挑战[N];中国文化报;2012年
8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 尤洋;艺术审美是否意味着实现自由观看?[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9 吴新;政府组织实施当代艺术推广计划[N];中国证券报;2008年
10 马也;后现代语境中的“艺术”[N];文艺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欣;基于互动的公共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顾颖;艺术意味的生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4 邹跃进;观念与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5 张琦;南张楼公共艺术调查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6 陈晓娟;意境:艺术之为艺术[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95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995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