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印记—摄影中的“幻象”
本文关键词:光的印记—摄影中的“幻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模糊性”作为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始终贯穿于摄影艺术创作之中。如果说清晰是一种美的形式,那么模糊就如同硬币的另一面,同样是一种美的形式,而且相比“清晰”更具艺术感染力。模糊性是基于艺术家深刻敏捷的感觉能力,是一种理性上渐趋明确、知性上朦胧混沌的模糊,它以模糊的方式实现复杂的精神现象。随着摄影艺术的不断发展,人观看方式和心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纯的“写实”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因此利用各种表现手法,对改变世界进行模糊性表现,既是一种审美理想的延伸,又是“多元时代”发展的必然之径。本文用典型实例和作比较的手法,说明正确的理解与合理运用“模糊”的艺术表现的意义。以“符号结构的模糊性”分析造成画面形象模糊的原因,用“画而形象的模糊”说明模糊作为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强调因其受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的影响使创作中避免不了模糊化的倾向,而这点与模糊美的审美追求有着因果关系的。所以,摄影模糊性不仅需要发现图像模糊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正视摄影模糊性产生是需要多个变量因素导致的结果,理解和发现模糊性对摄影艺术家和创作活动之间互动的作用,认识摄影模糊性具有的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伴随着摄影创作的始终。
【关键词】:审美理想 模糊性 符号 视觉传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405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英文摘要7-8
- 第一章 摄影模糊图像的存在8-18
- 1.1 摄影模糊在历史中出现8-14
- 1.1.1 新技术带来的影响9-10
- 1.1.2 模糊的解释10-14
- 1.2 模糊与清晰的区别14-18
- 1.2.1 怀疑、清晰14-17
- 1.2.2 模糊是艺术还是技术17-18
- 第二章 图像模糊的视觉表现与应用18-30
- 2.1 模糊的表现形式18-25
- 2.1.1 题目模糊19-22
- 2.1.2 主题模糊22
- 2.1.3 意境模糊22-24
- 2.1.4 风格模糊24-25
- 2.2 模糊在艺术中的应用25-27
- 2.2.1 当下25-26
- 2.2.2 质疑26-27
- 2.2.3 模糊的解放27
- 2.3 模糊图像的本质27-30
- 2.3.1 照片的物质层面27
- 2.3.2 描述层面27-28
- 2.3.3 心理层面28-30
- 第三章 模糊——不确定的美学韵味30-34
- 3.1 理想为何会变30-31
- 3.1.1 对美学认识为什么会改变30-31
- 3.1.2 摄影艺术美的追溯31
- 3.2 会说话的模糊——模糊性的美31-32
- 3.3 去搭建现实32-34
- 3.3.1 模糊与共生关系34
- 第四章 形式变化之社会因素34-38
- 4.1 用模糊表现社会的缩影35
- 4.2 主体意识35-36
- 4.3 时代的推崇36-37
- 4.4 符号37-38
- 结语38-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穗徽;;瞬间的永恒——浅谈绘画与实验摄影发展的联系[J];广东科技;2008年04期
2 石宏伟;;浅谈摄影与艺术的关系[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5期
3 铁跃英;我选择了摄影[J];现代技能开发;1999年01期
4 卢明宇;;摄影的概念及其特征[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年12期
5 Leo;;摄影可以多简单?[J];影像视觉;2011年11期
6 刘驰;;摄影是一门工具[J];青春岁月;2012年22期
7 邱志杰;摄影之后的摄影[J];读书;2000年10期
8 缪晓青;;摄影的力量[J];艺术·生活;2002年04期
9 曹辉;论摄影对绘画发展的影响[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10 郑立君;;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摄影对“月份牌”的影响[J];装饰;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硅;;中西摄影文化在交流中变异融合[A];开创新闻摄影科学发展新境界——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一方;邹德栋;;谈摄影资料的历史价值[A];1985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5年
3 蒋齐生;;摄影的贡献 《摄影史记》前言[A];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第四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0年
4 舒泽金;;摄影文化论[A];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第四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0年
5 赵硅;;摄影与人类文化的传播[A];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第四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0年
6 李茂兴;;摄影文化的新时代[A];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第四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0年
7 丁伟;;时代呼唤“绿色摄影”[A];构建新机制 促进大繁荣——第10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史民峰;;数字时代的摄影高等教育思考[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9 刘兆君;;照相术创新的强求——迫使摄影语言进行范式更叠[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杨莉莉;;从“摄影中心化”到“社交网络中心化”——中西个人摄影史比较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曙辉;摄影术是完全的舶来品么?[N];中国摄影报;2011年
2 ;关于未来的摄影,我们想说……[N];中国摄影报;2014年
3 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摄影正成为文化产业重要一环[N];深圳商报;2007年
4 郭广林;摄影的本我与记忆的工具[N];中国摄影报;2007年
5 崇秀全;面向世界的非洲摄影[N];中国摄影报;2008年
6 孙慨;全民摄影时代的摄影精英[N];中国摄影报;2009年
7 李倩;靳宏伟收藏摄影的经历与学问[N];中国艺术报;2012年
8 孙慨;柯达的传奇与摄影的梦想[N];中国摄影报;2012年
9 孙京涛;影像探索佳作:为摄影插上另一只翅膀[N];中国摄影报;2012年
10 唐凌洁 编译;约翰·萨考斯基的摄影关键词[N];中国摄影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健;政治、宣传与摄影[D];复旦大学;2014年
2 胡中节;透明的图像[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赵兴;意识形态的镜像[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杨;乐道识纤尘—中西文化融合视角下的邹伯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蔡玮炜;图片时代的手机摄影小谈[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罗响;摄影旅游地游客类型划分与旅游行为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4 孔耐;论古典摄影工艺的复兴[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5 康妮;从中国摄影镜头管窥民国思潮变迁(1912-1931)[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6 毕耀木;光的印记—摄影中的“幻象”[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7 王菲;摄影:技术、艺术与文化[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8 郑习满;论工业产品的摄影传达[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9 赵海陬;摄影与当代架上绘画之间的关系[D];贵州大学;2006年
10 邓俊峰;从“都市摄影”中看都市[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光的印记—摄影中的“幻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95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299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