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像与大众文化建构
本文关键词:论影像与大众文化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作为人类交流一种符号的影像是如何影响作为当代文化的主流的大众文化发展的。文章首先简要分析大众文化的发展和特性,剖析交流符号在人类生活中的使用状况,进而从经济、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分析影像符号在大众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试图辨明在当代社会中影像与其它人类的交流符号、大众文化与其他类型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大众文化被法兰克福学派称作“文化工业”,突出的表明了它与工业化生产的关系,大众文化产生与发展是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生与发展密不可分的。作为一种更多地与大众传媒密切相关的文化,大众文化无疑与传统的更多地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密切相关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明显不同。而它的贡献也不在于取传统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而代之,而在于顺应市场化、技术化、全球化以及生存方式的转换,在传统的美学追求、文化趣味之外,又体现着一种新的美学追求、文化趣味。大众文化的问世在当代文化观念的转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成功地为20世纪文化确立了全新的另外一极。 大众文化具有明显地视觉化特征。与此前的特别注重文字方面的传达与感受的文化传统明显不同,大众文化特别注重图像方面的传达与感受。假如说此前的文化传统是“可读”的,那么大众文化就是“可见”的。在影像大行其道的今天,影像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影响已经很明显,从经济、文化、艺术到娱乐、时尚、流行,一言蔽之,人类已经生活在影像的世界里。 大众文化并非人类文化的全部,也非人类文化的根本,倘若忽略了这一界限,就会导致大众文化的失误。其结果,就是从泛美走向俗美,从通俗化走向庸俗化。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大众文化的更为根本的缺憾还是来自大众文化本身。人类用影像来代替文字,沉溺于肤浅、虚幻的大众文化的温床上,有着放弃理想和道德追求,从而缺乏必要的严肃的理性思考和道德审视的倾向。 大众文化的问题,是一个关涉到人的社会生存和将来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大众文化的良性建设,尤其注重强化影像生产过程中精英意识的注入,从而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准。
【关键词】:大众文化 摄影 影像 文化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40-05
【目录】: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2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2-4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前言7-10
- 第一章 大众文化概述10-17
- 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发展及成因11-14
- 第二节 大众文化的现状及特征14-17
- 第二章 符号:人类交流的载体17-23
- 第一节 多种交流符号与人类生活17-18
- 第二节 影像与人类生活18-23
- 第三章 影像与大众文化的发展23-40
- 第一节 影像生产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23-31
- 第二节 影像时代:社会、大众徘徊在十字路口31-37
- 第三节 大众需求与影像供给之间的矛盾性37-40
- 第四章 总论40-46
- 第一节 关于文化的再思索40-42
- 第二节 强化影像生产的精英意识42-46
- 参考文献46-48
- 后记48-4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毓秀;;浅谈舞蹈艺术的综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蒋君兰;;从明心见性的参悟看佛禅思维方式的美学意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屈晓勤;张鲲;廖一联;;“陌生化”原理的建筑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5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6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7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罗锋;;文化 建筑 传播——传播文化学视野中的徽州牌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晓峰;刘君;;品牌的文化底蕴[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吕佳;;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化遭际的文化意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浩;;潜意识或无意识与创造性思维[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5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X;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世昭;农村社区既有与新兴意见领袖的博弈[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吴菲;现代包装设计中仿生设计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6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7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8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影像与大众文化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7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377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