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1949:中国摄影影像产制的技艺环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10:01
本文关键词:1945-1949:中国摄影影像产制的技艺环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其文化氛围、艺术修养、物质基础、人才结构和技术条件就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影像产制场域。摄影术是西方一门技术,它发明于19世纪的中叶,值此之际,中国正处于百年战乱之中,不仅在其技术进步方面未有贡所献,而且在应用层面也完全依赖于西方工业强国。 从艺术修养方面看,当时西方关于影像艺术的理论已经相当完善。摄影创作从纪实摄影和绘画主义摄影两条轴线一路走过,经历了自然主义摄影、纯碎派摄影、新写实主义摄影、堪的派摄影、画意摄影、印象主义摄影、象征主义摄影、抽象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等等艺术形式之后,摄影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创作技法。但至1945年前后,中国在影像理论虽有人涉及,但反响甚微。唯有郎静山先生将摄影与中国绘画理论相结合的艺术实践得到世界摄影界的普遍认可。 从物质基础方面看,抗战胜利前,中国几乎没有自己的影像工业,抗战胜利后,虽然在天津和重庆等少数地区开始出现民族影像工业,生产感光材料,但生产能力低,产量少,未能形成生产固定规模,根本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关于其它照相器材的生产更是完全依赖于国外进口。在如此寒碜的物质条件下,加之物价飞涨,绝大部分人民群众站在温饱线上挣扎,从而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影像创作向广泛的群体推广,从影人员十分少见,摄影创作成为少部分人的专利,因此导致影像创作的类别多是新闻摄影,少有艺术摄影。 从人才结构方面看,最初开始掌握摄影术的中国人,一部分是以国外学习为主,一部分则是拜在中国的外国摄影师为师,如此师徒相承,并逐渐渗入到学校教育。实际在1945年前后,在不同地区真正从事影像创作的人员,其学习背景差别也较大,如解放区的摄影工作起步于红军时代,主要依靠早年投身革命并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高级将领,后期则在沙飞、吴印咸等人的带领下,通过摄影培训班的形式,逐步扩大为摄影工作队伍,应该说,这种培训通常以摄影技术的掌握为主要目标,基础理论少有涉及。而国统区的摄影人才大部分具有正规的摄影学习背景,对基础理论及其相关技术均有一定的掌握。 摄影影像是人们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影像的意义来自于人们生产和交换图像的过程,它存在于人们对影像不断的生产和解读中,这些意义或明确或模糊,或为人所知或发生于意识之外。一般而言,摄影影像在三个场域被制造出来——生产场域、传播场域和构成场域。影像的呈现与生产图像的生产场域环境联系紧密;影像的生产技术决定了图像的形式、意义和效果;影像的构成样态受到图像生产技术的制约,在特别的构成形式中可以表现一组特定事物或特定场景,从而生发出一种特有的意义。所以摄影影像的产制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以生产制作的场域环境为点来论述1945年至1949年的中国影像。 本人通过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摄影影像有关的信息资料,通过对史料的梳理来探讨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产制技术对摄影理论以及实践的影响,并试图对代表性的优秀作品的解读来佐证时代文化和生产技术条件对影像创作的影响,关键是以此来反映并证实这一时代的影像特征。详细分析了那一时期摄影影像生产创作技术和相关摄影艺术思想,并通过对吴印咸、石少华、冯文冈、周海婴等历史人物的经典作品阐释了中国影像产制环境。 至目前为止,国内尚未有对1945年至1949年这段时期中国摄影影像创作的环境进行全面研究,本研究结果对于全面探讨中国摄影影像文化史具有填补性意义。回顾与总结历史,并非单纯对历史自身做出概括,而是以史为鉴。通过影像及其影像文化发展的脉络,把握中国摄影影像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对我们今天和今后的摄影影像创造提供其辩证的途径。
【关键词】:1945-1949年 摄影影像 产制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409.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引言8-11
- 0.1 研究的背景8
- 0.2 研究现状8-9
- 0.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9-11
- 0.3.1 研究内容9
- 0.3.2 研究方法9-11
- 第一章 中国摄影产制技艺环境概念界定11-13
- 1.1 摄影影像11
- 1.2 产制环境11-13
- 第二章 中国摄影影像产制的技艺前沿13-21
- 2.1 照相设备与感光材料的发展13-15
- 2.1.1 相机的基本性能13-14
- 2.1.2 感光材料的基本性能14
- 2.1.3 闪光灯的发展14-15
- 2.2 暗房冲印技术的发展15-16
- 2.2.1 药品性能的现状15-16
- 2.2.2 放大机的普遍使用16
- 2.2.3 暗房技巧现状16
- 2.3 摄影艺术思想16-21
- 2.3.1 纪实性创作概念17-19
- 2.3.2 写意性创作概念19-21
- 第三章 中国摄影影像产制技艺条件21-28
- 3.1 民间照相业基础21-22
- 3.1.1 民间照相从业情况21
- 3.1.2 影像印刷技术现状21-22
- 3.2 摄影器材条件22-24
- 3.2.1 相机的配置22-23
- 3.2.2 耗材的来源23-24
- 3.3 印制技术条件24-28
- 3.3.1 暗房与冲印24-25
- 3.3.2 制版与印刷25-28
- 第四章 摄影影像创作的基本队伍28-55
- 4.1 解放区的影像创作队伍28-31
- 4.1.1 解放区的摄影培训班28-29
- 4.1.2 解放区的摄影机构29-31
- 4.2 国统区的影像创作队伍31-33
- 4.2.1 北平31
- 4.2.2 上海31-32
- 4.2.3 重庆32-33
- 4.3 创作人员的创作概述33-55
- 4.3.1 解放区的影像创作33-42
- 4.3.2 国统区的影像创作42-50
- 4.3.3 法国著名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华的影像创作50-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58
- 致谢58-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9-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涛;;绝世风华——郎静山的光影一生[J];收藏界;2008年04期
2 吴文涛;;当代中国摄影观念研究探索[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年02期
3 范文霈;;中国近代摄影新闻的兴起[J];新闻记者;2008年11期
4 陈申;沈阳;;关于中国摄影史研究[J];艺术教育;2007年09期
5 吴钢;埃迪尔;;前尘影事——最早的中国影像[J];中国摄影家;2013年04期
本文关键词:1945-1949:中国摄影影像产制的技艺环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3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383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