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民窑青花牡丹纹浅识
发布时间:2020-01-24 13:52
【摘要】:正明代弘治、正德时期的民窑青花,有一种大花、大叶的缠枝牡丹纹,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纹样。因为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没有断代标准器,以进行类型、纹样的对比,也就不能清晰地判断弘治牡丹纹的特征,所以,拙文《弘治青花的装饰艺术》(载《收藏界》2011年第11、12期)未予分析。本文试从弘治时期陶瓷文化的背景下一种特殊的传承关系着手,
【图文】:
482012-08总第128期说瓷赏陶·甘园瓷话·续后一种样式。叶片较大,大叶片有三个叶尖翻卷,鱼骨状叶脉,叶片翻卷处留白边,叶脉不染色。花叶拓抹青料的水份饱满,块面感强,尽可能不重迭交叉笔触,达到色调平匀、明莹的效果。但料水饱满收笔时伴有小珠状的料水积蓄的痕迹,这也是沿用“空白期”的技法而出现的现象。此纹样用笔严谨、填色细腻,画风壮美。以上两大盘图4是装饰画,构思方面近于“菊石图”,图5-1是纯粹的纹样,都是弘治典型的牡丹纹装饰图画、纹样。缠枝牡丹纹碗(图7,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口径36.2厘米,形体硕大、丰满,釉滋润,青料翠蓝,纹样骨式、形态、技法、画风与图5-2完全相同。但用笔率意,不及盘上纹样精致。缠枝牡丹纹罐(图8,北京故宫藏),纹样与上图粗看相似,花冠内层虽然都是6瓣,此图每瓣都无裂,为一条简单的弧线,形态笨拙。花蕊上沿也是一道弧线,空间很小,花丝花药黏连在一起。叶片太大,特别是翻卷部分过大缺乏美感。整体纹样不如上举盘、碗的纹样丰富多姿,艺术品位不在一个层次。此罐的蕉叶、变体莲瓣纹与成化罐(图9,北京故宫藏)的完全相同。但朵云左右凸起似绵羊双角,此特征从弘治兴起,一直流行到正德时期,成化盛行的浑圆形朵云就消失了。再看造型:此罐高26.5厘米,成化带盖罐高31厘米,在当时是十分稀少的。两罐都是直口,梯形短颈,胫部斜向下内收,形体线条简练。典型的弘治罐造型与此罐迥然不同,如“弘治八仙庆寿图罐”(图10,,上海博物馆藏)器高33厘米,侈口,“八”字形短颈,丰肩、鼓腹、胫内收转而外撇,形体线条柔和饱满,丰富多变。由此看来,图8纹样是在有鲜明成化特征的器物上彩绘的,纹样兼有新旧两个时期的特征,这是新旧交替时期的承
锷涎匾彩且坏阑∠撸嘹占浜?小,花丝花药黏连在一起。叶片太大,特别是翻卷部分过大缺乏美感。整体纹样不如上举盘、碗的纹样丰富多姿,艺术品位不在一个层次。此罐的蕉叶、变体莲瓣纹与成化罐(图9,北京故宫藏)的完全相同。但朵云左右凸起似绵羊双角,此特征从弘治兴起,一直流行到正德时期,成化盛行的浑圆形朵云就消失了。再看造型:此罐高26.5厘米,成化带盖罐高31厘米,在当时是十分稀少的。两罐都是直口,梯形短颈,胫部斜向下内收,形体线条简练。典型的弘治罐造型与此罐迥然不同,如“弘治八仙庆寿图罐”(图10,上海博物馆藏)器高33厘米,侈口,“八”字形短颈,丰肩、鼓腹、胫内收转而外撇,形体线条柔和饱满,丰富多变。由此看来,图8纹样是在有鲜明成化特征的器物上彩绘的,纹样兼有新旧两个时期的特征,这是新旧交替时期的承前启后演变的特点。目图11图12图13
【图文】:
482012-08总第128期说瓷赏陶·甘园瓷话·续后一种样式。叶片较大,大叶片有三个叶尖翻卷,鱼骨状叶脉,叶片翻卷处留白边,叶脉不染色。花叶拓抹青料的水份饱满,块面感强,尽可能不重迭交叉笔触,达到色调平匀、明莹的效果。但料水饱满收笔时伴有小珠状的料水积蓄的痕迹,这也是沿用“空白期”的技法而出现的现象。此纹样用笔严谨、填色细腻,画风壮美。以上两大盘图4是装饰画,构思方面近于“菊石图”,图5-1是纯粹的纹样,都是弘治典型的牡丹纹装饰图画、纹样。缠枝牡丹纹碗(图7,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口径36.2厘米,形体硕大、丰满,釉滋润,青料翠蓝,纹样骨式、形态、技法、画风与图5-2完全相同。但用笔率意,不及盘上纹样精致。缠枝牡丹纹罐(图8,北京故宫藏),纹样与上图粗看相似,花冠内层虽然都是6瓣,此图每瓣都无裂,为一条简单的弧线,形态笨拙。花蕊上沿也是一道弧线,空间很小,花丝花药黏连在一起。叶片太大,特别是翻卷部分过大缺乏美感。整体纹样不如上举盘、碗的纹样丰富多姿,艺术品位不在一个层次。此罐的蕉叶、变体莲瓣纹与成化罐(图9,北京故宫藏)的完全相同。但朵云左右凸起似绵羊双角,此特征从弘治兴起,一直流行到正德时期,成化盛行的浑圆形朵云就消失了。再看造型:此罐高26.5厘米,成化带盖罐高31厘米,在当时是十分稀少的。两罐都是直口,梯形短颈,胫部斜向下内收,形体线条简练。典型的弘治罐造型与此罐迥然不同,如“弘治八仙庆寿图罐”(图10,,上海博物馆藏)器高33厘米,侈口,“八”字形短颈,丰肩、鼓腹、胫内收转而外撇,形体线条柔和饱满,丰富多变。由此看来,图8纹样是在有鲜明成化特征的器物上彩绘的,纹样兼有新旧两个时期的特征,这是新旧交替时期的承
锷涎匾彩且坏阑∠撸嘹占浜?小,花丝花药黏连在一起。叶片太大,特别是翻卷部分过大缺乏美感。整体纹样不如上举盘、碗的纹样丰富多姿,艺术品位不在一个层次。此罐的蕉叶、变体莲瓣纹与成化罐(图9,北京故宫藏)的完全相同。但朵云左右凸起似绵羊双角,此特征从弘治兴起,一直流行到正德时期,成化盛行的浑圆形朵云就消失了。再看造型:此罐高26.5厘米,成化带盖罐高31厘米,在当时是十分稀少的。两罐都是直口,梯形短颈,胫部斜向下内收,形体线条简练。典型的弘治罐造型与此罐迥然不同,如“弘治八仙庆寿图罐”(图10,上海博物馆藏)器高33厘米,侈口,“八”字形短颈,丰肩、鼓腹、胫内收转而外撇,形体线条柔和饱满,丰富多变。由此看来,图8纹样是在有鲜明成化特征的器物上彩绘的,纹样兼有新旧两个时期的特征,这是新旧交替时期的承前启后演变的特点。目图11图12图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明t
本文编号:2572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572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