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城固县传统民居研究初探
本文关键词:汉中城固县传统民居研究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地域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不同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生活方式,加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造成了各地建筑样式以及风格的不同。加上传统工匠人门高超的建筑技术,造就了我国别具一格的传统建筑特点。传统民居建筑正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理解传统民居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具有值得研究的意义。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各地就已开展了关于传统民居建筑的调查研究;现今,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工作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我国传统民居研究依旧还有很多空白。人们对于那些地域文化显著,具有鲜明特征的传统建筑有相对深入的了解,而对于流传范围较小,保存相对不完整的区域中民居研究还缺乏深入,它们也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城固县也正是如此,由于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旺,传统民居建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对此,我们应竭尽全力来研究和保护现存的传统民居建筑。通过整理和研究当地传统民居的特点,归纳总结其中的建筑历史文化,通过合理的手段协调古建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实现城镇化建设的新的成就。城固县地处秦巴山区西段,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过,自建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属于南北文化的纽带,受到秦陇、巴蜀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城固县历史悠久,自古能工巧匠辈出,城固县传统建筑是整个中国民居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是关于城固县传统民居调研与文物建筑保护为主的论文。以城固县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传统民居的实地调研,了解民居文化、建筑特点以及民俗特色在建筑中的影响,从传统民居的院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的基础上,对建筑技术以及细部构件装饰等方面进行总结,揭示其建筑形态特色。本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背景资料,从影响城固县传统民居的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移民问题等方面入口,分析造成其地域特质产生和形成的基础。第二部分为形态分析,重点研究城固县传统民居的地形选址、建筑空间形态,细部构件和雕刻装饰等方面,并总结其地域建筑特质。第三部分通过对民居现状的分析调研,提出城固县传统民居建筑面临的压力和问题,分析民居保护的价值意义,由此制定出合理的保护对策,对今后的发展改造提出建议。
【关键词】:城固县 传统民居 文化 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241.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3
- 1.2.1 研究的目的12-13
- 1.2.2 研究的意义13
- 1.3 研究范围13-15
- 1.3.1 研究对象13-15
- 1.3.2 研究内容15
- 1.4 研究现状15-16
- 1.4.1 国内研究现状15-16
- 1.4.2 区域内研究现状16
- 1.5 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16-19
- 1.5.1 研究方法16-18
- 1.5.2 论文研究基本框架18-19
- 2 城固县的自然、历史及地域文化19-35
- 2.1 城固县概况19-22
- 2.1.1 地理区位及自然环境19-21
- 2.1.2 城固县历史文化沿革21-22
- 2.2 城固县的文化与社会特征22-29
- 2.2.1 城固县历史地位22-23
- 2.2.2 城固县历史人物23-24
- 2.2.3 城固县民俗文化特色24-28
- 2.2.4 城固县宗教崇拜28-29
- 2.3 多次移民对当地文化及建筑的影响29-32
- 2.3.1 移民对当地文化的影响29-30
- 2.3.2 移民对当地建筑的影响30-32
- 2.4 城固县传统民居概况32-34
- 2.5 小结34-35
- 3.城固县传统民居整体空间特色35-45
- 3.1 城固县传统民居的选址特征35-36
- 3.2 城固县传统民居的街巷36-40
- 3.2.1 商业性街道37
- 3.2.2 居住性街道37-39
- 3.2.3 街道景观处理39-40
- 3.3 城固县传统民居建筑风格40-42
- 3.4 小结42-45
- 4 城固县传统民居基本型制45-53
- 4.1 合院式民居46-49
- 4.1.1 四合院46-48
- 4.1.2 三合院48-49
- 4.2 天井式民居49-51
- 4.2.1 前店后宅式民居49-50
- 4.2.2 坊居式民居50-51
- 4.3 祠堂51-52
- 4.4 小结52-53
- 5.城固县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53-79
- 5.1 城固县传统民居的结构与构造53-60
- 5.1.1 建筑结构体系53-57
- 5.1.2 屋顶57-58
- 5.1.3 屋身58-59
- 5.1.4 台基59-60
- 5.2 城固县传统民居的细部构件60-73
- 5.2.1 顶饰60-65
- 5.2.2 门饰65-69
- 5.2.3 窗饰69-71
- 5.2.4 影壁71-73
- 5.3 城固县传统民居的雕刻艺术73-78
- 5.3.1 木雕74-75
- 5.3.2 石雕75-76
- 5.3.3 砖雕76-78
- 5.4 小结78-79
- 6.城固县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构想79-89
- 6.1 城固县传统民居保护定位79
- 6.2 城固县传统民居保护的范围与内容79-80
- 6.2.1 保护范围79-80
- 6.2.2 保护内容80
- 6.3 城固县传统民居的保护构想80-84
- 6.3.1 保护定位80
- 6.3.2 保护原则80-81
- 6.3.3 保护层次81-82
- 6.3.4 保护措施82-84
- 6.4 城固县传统民居保护价值84-86
- 6.4.1 历史价值85
- 6.4.2 文化价值85
- 6.4.3 艺术价值85
- 6.4.4 实用价值85-86
- 6.5 城固县传统民居存在的问题和压力86-88
- 6.5.1 环境压力86
- 6.5.2 传统民居的破坏86-88
- 6.6 小结88-89
- 7 结论89-91
- 7.1 结论89
- 7.2 本文研究的不足89
- 7.3 后续研究的展望89-91
- 致谢91-93
- 参考文献93-95
- 图表目录95-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亮;巴渝古镇民居文化的传承[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4年08期
2 鹤坪;老西安民居[J];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06期
3 李宁;;浅析西北民居及民居文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通海论坛[J];新建筑;2006年04期
5 李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居文化研究[J];美术大观;2008年09期
6 赵庆海;刘艳丽;;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保护原则[J];中华民居;2010年10期
7 黄佩华;;彝风异俗·择山而居·连载五 和谐民居[J];南方国土资源;2011年07期
8 潘冬梅;孟祥彬;徐景贤;;传统民居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与应用[J];北方园艺;2011年13期
9 陶瑞峰;姚野;;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民居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11期
10 张得水;杨东昱;程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河南古民居的保护——基于对豫西北民居的调查[J];文物建筑;2013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良文;;试论传统民居的经济层次及其价值差异——对传统民居继承问题的探讨之三[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2 蒋维锬;;凸现莆仙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曲薇;曹慧玲;陈伯超;;浅谈河北民居的院落[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黄家瑾;黄诗迪;黄菲菲;;试论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传承[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李天骄;王亮;;从东北地区汉族民居与满族民居的共性看建筑文化的生命特征[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赵万民;;论三峡民居的文化品质[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皮喜荣;郝少波;;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中的主体感知和主体价值——以鄂西北传统民居风貌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李经明;;民族民居火灾危险性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李彩标;;浅谈诸葛村民居的保护与利用[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佟裕哲;;民居文化与创新[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娉 见习记者 汪蕾;进一步加强古民居保护工作[N];咸宁日报;2005年
2 骆展胜;我区民居文化保护试点项目获得成功[N];广西日报;2007年
3 周兵 李向东 周红;传承特色民居文化 创建西部魅力村镇[N];中国民族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邵长春 通讯员 胡杰卫;如何让传统民居变成旅游财富?[N];海南日报;2014年
5 记者 陈斌;让传统民居文化绽放异彩[N];重庆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李艳;“围城”中的古民居[N];中国文物报;2006年
7 记者 吕宝林 李天伦;胡氏民居对外开放[N];甘肃日报;2006年
8 韦月红;广西民居文化保护试点获成功[N];中国建设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蔡传斌 通讯员 张尚锋;转瞬即逝的老民居亟待保护[N];玉溪日报;2013年
10 赵颐柳;台湾的传统民居[N];中国民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斌;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刘治龙;东北民居空间演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董黎;鄂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解析与居住文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顾蓓蓓;清代苏州地区传统民居“门”与“窗”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赵西平;西部传统夯土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赵群;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江净帆;空间中的社会教化[D];西南大学;2010年
8 宾慧中;中国白族传统合院民居营建技艺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谭良斌;西部乡村生土民居再生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周伟;建筑空间解析及传统民居的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静芳;江西徽式民居雕饰艺术特点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段傅瀚;衡南古民居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3 崔曼丽;从住居学角度研究无锡传统民居[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孙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传统民居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5 闫冬佳;晋中传统民居在现代生活模式下的更新探索[D];山西大学;2013年
6 苏月;潜在建构机制与控制法则[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刘丽;大理白族民居彩绘的审美文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8 赵兰若;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陆磊磊;传统夯土民居建造技术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伶俐;昭通传统民居空间形态与建造技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汉中城固县传统民居研究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8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58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