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2 20:51
【摘要】:纵观学术界关注侗族服饰的研究,涉及文化、形制、技艺的分析比较多,对于色彩切入的著述较少。本选题选择对黔东南侗族服饰的色彩实际记录,探析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观念。拓展黔东南侗族服饰研究视野,完善对黔东南侗族文化的认识。大量收集一手资料,为丰富民间色彩的内容,提供现实依据、数据支撑。加强了侗族文化及少数民族色彩的完整性。研究过程中建立黔东南侗族民族服饰的色彩库,可以运用在现代社会的乡村振兴和艺术创作中,这对我们正确认识民族文化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当代民族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与民族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对黔东南侗族进行研究,突显了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和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始终围绕着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是什么?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为什么是这个颜色不是其他颜色?在这个颜色背后有什么文化含义,形成了怎样的色彩观念?在现代生活中是否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该论文分为六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通过梳理文献,可知学术界对于少数民族服饰色彩文化的研究较少。提出对其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明确了研究对象、地点的基本情况,介绍NCS自然色彩体系,并作出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的调查方法。第二部分是第一章节,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文化背景概述。通过文献梳理,从侗族历史发展中探析侗族服饰色彩的流变过程,及对侗族服饰的“族徽”文化标识、身份角色识别、驱邪祈佑功能、民族审美个性与共性四个文化功能论述。第三部分是第二章节,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现状的应用调研。此部分与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使用田野调查方法,以NCS自然色彩系统的色号实际记录,对黔东南侗族地区的11个代表性服饰区域的男式、女式、儿童侗族服饰色彩分析得知,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以黑色、蓝色、白色、紫色亮布为主体色彩,以蓝色、浅蓝色、玫红色、粉色等较为淡雅色彩为装饰色彩。第四部分是第三章节,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的应用分析。将收集的色彩数据在NCS自然色彩系统的色圆环及色三角投射精确色彩位置,结果显示: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的色相较多,且明度、纯度较高,但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所占据的比例在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整体比例大约百分之十左右。因此,整体服饰偏向于冷色调,暖色调只在服饰装饰部位使用。黔东南侗族服饰所使用大面积是纯度地低和明度高的色彩,显示出侗族人性格中的含蓄朴实的性格特征。第五部分是第四章节,黔东南侗族服饰的文化喻义。此章是本论文的重要章节。收集文献、出土文物及传承人对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资料,结合在调研分析后的色彩总结,从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五色说与儒道佛家色彩文化以及侗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三方面分析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的主体色彩与装饰色彩的和合共生的哲学思维、温柔含蓄的性格特征、真善美的生存观念和意向用色的设色方法。反映了黔东南侗族人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这与自身的民族情感、风俗习惯有关。第六部分是第五章节,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传承与发展。在国家的大力保护下,现代社会人民对民族文化相当关注,形成研学游、课程教育、产品设计三种不同的发展方式。发现基础研究欠缺、资源整合缺乏、团队力量分配不均、市场混乱不规范化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并对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在装置艺术、油画艺术、文创茶农设计中提出设想与展望,尝试对龙额侗族服饰元素进行设计系列化的十二生肖吉祥纹样与色彩搭配,可见,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在艺术创作和现代生活中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第七部分是结语部分,对文章作出结论,在未来的研究作出新的看法,并希望黔东南侗族服饰文化能够由更多的人共同来做研究与创作,在世界的舞台上独树一帜,发扬优秀的中国民族文化。
【图文】:

侗族,服饰色彩,色卡,自然色彩


图 1 NCS ColourPin SE 读色器 图 2 NCS 色卡色彩研究中,笔者选取 NCS 的工具测量的方式的原因有几点:第一,科学的记活环境的侗族服饰色彩,色彩的变化是随着社会生活变化最敏感的方面之一,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对未来的变化发展有一定保护作用。第二,NCS 自然色彩过国际认证的色彩体系,用于国际交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第三,NCS 自然统性,可以提取与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相近的色彩进行分析,侗族人喜爱的色三,对比其他色彩而言,如潘通色卡,色卡印刷次数的色彩表达不稳定,及相泛,市场上有存在冒牌,而 NCS 自然色彩不仅具备系统性,且色彩表达稳定性

色卡,色彩研究,记录笔,侗族


图 1 NCS ColourPin SE 读色器 图 2 NCS 色卡色彩研究中,笔者选取 NCS 的工具测量的方式的原因有几点:第一,科学的记活环境的侗族服饰色彩,色彩的变化是随着社会生活变化最敏感的方面之一,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对未来的变化发展有一定保护作用。第二,NCS 自然色彩过国际认证的色彩体系,用于国际交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第三,NCS 自然统性,可以提取与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相近的色彩进行分析,侗族人喜爱的色三,对比其他色彩而言,如潘通色卡,色卡印刷次数的色彩表达不稳定,及相泛,市场上有存在冒牌,而 NCS 自然色彩不仅具备系统性,且色彩表达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941.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冰冰;;论经典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与其服饰色彩之间的关系——以《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为例[J];大众文艺;2018年20期

2 梁惠娥;沈天琦;;地域性服饰色彩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服装学报;2016年01期

3 韩佳蓉;;民族服饰色彩与地域之关系[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年09期

4 李敏;吕志博;;影视剧中服饰色彩的应用及作用——以《后宫甄[传》为例[J];大舞台;2015年01期

5 王贵;;论服饰色彩文化中的尊卑观念[J];求索;2015年02期

6 陈晓玲;;谈服饰色彩对电影唯美意境的构建作用[J];电影评介;2015年09期

7 贾京生;;论人类服饰色彩的成因[J];流行色;2017年12期

8 杨囡;;浅析“弱视群体”智能服饰色彩的设计应用与思考[J];北方文学;2016年23期

9 我是三甲第四名;;谈谈中国古代流行色[J];雪莲;2017年08期

10 梁劲芸;胡玉康;李纶;;德昂族传统服饰色彩及其审美文化探讨[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梦;;少数民族服饰色彩的审美解读和设计应用[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蕊;;浅析满族服饰色彩特点与服装设计应用[A];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鸣;石敏;;从清妃剧“甄[传”看满族女子服饰色彩的独特美感[A];2015中国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4 张繁荣;;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探索[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赵蕾;;三十年,我们“穿”越色彩[A];纪念中国流行色协会成立三十周年:2012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C];2012年

6 郭文贵;魏裕昌;邢文灏;江夏碧;;新色彩意象空间对服饰色彩意象评估效果之探讨[A];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何钰菡;;苗族支系服饰色彩探析——以苗族寨和支系为例[A];2016中国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8 王鸣;张鑫;;清代宫廷礼仪服饰色彩研究[A];2015中国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9 郭佳欣;王鸣;;寓“意”于色——浅谈侗族服饰色彩[A];2016中国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10 周钧;;中国传统色彩与流行色[A];2001-2003中国流行色优秀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佳霖;彩棉服饰色彩更丰富[N];经济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蒋心怡;吕越 色彩传递风格[N];中国服饰报;2006年

3 潘定红;民族心理的展示[N];云南日报;2001年

4 ;恋爱与衣饰[N];重庆商报;2000年

5 姣妮;躲开化妆搭配误区[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6 鹿玲;化妆搭配几项注意[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7 潘定红;图腾时代色彩的遗风[N];云南日报;2001年

8 张艳;衣橱整理师悄然兴起[N];中国消费者报;2018年

9 颜苗娟;有块空地就能蓬勃生长[N];中国文化报;2013年

10 彭程;怀想时间优裕的当年[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淇;黔东南侗族服饰色彩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年

2 张莹;探析我国宫廷剧的美学衍变及其成因[D];武汉纺织大学;2018年

3 孙晓菲;舞台服饰色彩的情感表现与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8年

4 赵曼曼;当代大学生服饰色彩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思远;服饰色彩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6 高星;民族服饰色彩的地理文化透视[D];湖北美术学院;2007年

7 谢芳倩;《红楼梦》服饰色彩分析与应用[D];山东艺术学院;2016年

8 范思维;秦俑服饰色彩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6年

9 范红梅;服饰与化妆色彩规律的分析及应用[D];苏州大学;2007年

10 苏晓明;论蒙古族服饰色彩在工笔重彩画中的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25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625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f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