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辽宁“非遗”刻瓷在当代视觉语境下的衍生与再造

发布时间:2020-04-13 09:39
【摘要】:辽宁“非遗”刻瓷作为我国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传统的文化基因,但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大机器生产也逐步代替了传统手工技艺,刻瓷这门艺术也逐渐面临失传,在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与个性化的需求下,传承和创新手工技艺类文化在当代显得意义重大。本文以辽宁“非遗”刻瓷为研究对象,以原有的技艺作为传承的出发点,载体的衍生和技法的再造作为创新的源泉,希望在此找到辽宁“非遗”刻瓷传承和创新的发展空间,并为其他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提供新思路。辽宁“非遗”刻瓷是集工笔画、书法、篆刻和工艺美术为一体的具有金石韵味的独特艺术,其工艺以镌刻、研磨为主,多以传统文人画为表现题材,在此通过对比法找出其技艺上的优点和不同点。站在创新的角度分析,并结合当下视觉语境,以衍生的突破为起点,寻求其在技法和内容上的再造,在此还需了解当代大众的日常审美观,把多种文化元素融入刻瓷技艺中,以满足更多层次人群的欣赏。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使刻瓷这门艺术适应当下社会和人们的心理需求,是其衍生与再造的本质意义。在此,将刻瓷文化资源转化为大众生活用品,来满足大众的文化以及审美需求。通过载体的衍生和技法的再造,来达到与机械化生产相结合的契机。还可将辽宁“非遗”刻瓷应用到文化创意产品中,通过两者的相互结合达到对文创产品更好的传播和对刻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文】:

白瓷,花鸟


宁“非遗”刻瓷代表性传承人钟立维老师是刻瓷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子宋占祥送到北平东琉璃厂当学徒,拜书庄老暺王富晋为师。早年间王曾在“工艺学堂”的镌瓷科学习刻瓷,宋占祥也称朱友麟为师伯,后宋大师的真传。后来,,举家迁到沈阳,这也使得刻瓷技艺在沈阳得以流传母亲宋静一从小就跟父亲宋占祥学习刻瓷技艺,并得到父亲的真传。而就跟随母亲、外祖父学习书法、绘画、篆刻。在工作之余,他以家传的,进行不断的钻研学习,运用刻瓷技艺与中国画的结合,使作品在表现呈现出了水墨的韵味。友麟大师的刻瓷作品和钟老师的刻瓷作品虽都具有浓厚的水墨韵味,但艺是将以往的技艺进行了创新。朱友麟大师是在镌刻的基础上直接敷着形式进行的去釉,通过镌刻的疏密、长短等来彰显最后的水墨效果,其国画颜着中的墨着为主;而钟老师刻瓷作品效果的呈现主要是通过镌刻将整幅画面通过研磨处理进行敷着,以此得到水墨效果的呈现,其颜着矿物质颜料为主,使得画面具有温和淡雅且不易掉着的特点。

技艺,作品,敷着,大师


宁“非遗”刻瓷代表性传承人钟立维老师是刻瓷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子宋占祥送到北平东琉璃厂当学徒,拜书庄老暺王富晋为师。早年间王曾在“工艺学堂”的镌瓷科学习刻瓷,宋占祥也称朱友麟为师伯,后宋大师的真传。后来,举家迁到沈阳,这也使得刻瓷技艺在沈阳得以流传母亲宋静一从小就跟父亲宋占祥学习刻瓷技艺,并得到父亲的真传。而就跟随母亲、外祖父学习书法、绘画、篆刻。在工作之余,他以家传的,进行不断的钻研学习,运用刻瓷技艺与中国画的结合,使作品在表现呈现出了水墨的韵味。友麟大师的刻瓷作品和钟老师的刻瓷作品虽都具有浓厚的水墨韵味,但艺是将以往的技艺进行了创新。朱友麟大师是在镌刻的基础上直接敷着形式进行的去釉,通过镌刻的疏密、长短等来彰显最后的水墨效果,其国画颜着中的墨着为主;而钟老师刻瓷作品效果的呈现主要是通过镌刻将整幅画面通过研磨处理进行敷着,以此得到水墨效果的呈现,其颜着矿物质颜料为主,使得画面具有温和淡雅且不易掉着的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5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景华;第一届全国刻瓷艺术大奖赛在淄博落幕[J];山东陶瓷;2002年04期

2 吉丰;;刻瓷名品精赏[J];管理与财富;2006年03期

3 翟善法;;浅淡肖像刻瓷艺术[J];山东陶瓷;2007年02期

4 吴永先;;浅谈“刻瓷”艺术[J];景德镇陶瓷;2007年03期

5 董善习;;清代、民国时期的刻瓷艺术——刻瓷艺术探寻之一[J];山东陶瓷;2008年06期

6 高岩;;美哉,壮哉——《山村幽居》刻瓷大碗创作记[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年02期

7 董善习;;清代、民国时期的刻瓷艺术[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年01期

8 李梓源;;刻瓷的历史渊源(一)[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年12期

9 董善习;;淄博刻瓷艺术之我见[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年10期

10 李梓源;;刻瓷的历史渊源(二)[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娜;刻瓷:由衰至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隋昕 本报记者 刚越;丹东刻瓷在世博会上的惊艳亮相[N];丹东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魏国林;让刻瓷艺术重放光彩[N];中国建材报;2011年

4 郭诚;北京刻瓷:前世辉煌 今世堪忧[N];中国文化报;2013年

5 邵连生;精美的刻瓷艺术[N];中国商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吴小雁;李梓源:一生只为刻瓷狂[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田新元;刻瓷 艺术丛林中一支奇葩[N];中国改革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洪巧俊;邱培祥的刻瓷艺术[N];潮州日报;2008年

9 王一君;独具特色的刻瓷艺术[N];中国艺术报;2002年

10 徐文增;硬碰硬的刻瓷亦传神[N];河北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雪;当代淄博刻瓷艺术的局限性探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

2 王曦晨;非物质文化遗产钟氏刻瓷技艺的传承与应用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3 邢伟怡;辽宁“非遗”刻瓷在当代视觉语境下的衍生与再造[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4 王晶;博山刻瓷工艺的调查与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25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625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1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