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东周青铜鬲形鼎探析

发布时间:2020-05-15 13:10
【摘要】:东周青铜鬲形鼎最早出现于春秋晚期,流行于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广泛出土于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河北地区。该器青铜鬲形鼎形制特征明显,时代感较强,是东周时期中原青铜器的主要器类之一。目前,关于东周青铜鬲形鼎的研究相对薄弱,学术界尚未出现关于此类器物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专著。文章以东周青铜鬲形鼎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考古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统计学、艺术设计的方法对青铜鬲形鼎的形制演变、埋葬情境、艺术特征、区域特征及相关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东周青铜鬲形鼎的研究范围、前人的研究概况以及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东周青铜鬲形鼎的形制分析及发展演变。主要依据出土材料,采用类型学分析方法,将东周青铜鬲形鼎分为附耳鬲形鼎、铺首衔环耳鬲形鼎和特殊形制鬲形鼎三类。结合器物形制演变关系将青铜鬲形鼎演变过程分为四组两期,推定其发展经历了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与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两个发展阶段。第三部分,东周青铜鬲形鼎的埋葬情境。主要从青铜鬲形鼎的器物组合方式、器用制度、使用人群三部分展开,认为青铜鬲形鼎经历了一个等级区分度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第四部分,东周青铜鬲形鼎的造型与装饰。青铜鬲形鼎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器物的造型和装饰两方面。方圆、虚实、曲直的构图方法凸显了青铜鬲形鼎的造型工艺。鬲形鼎盖部和耳部的兽形立体装饰增加了鬲形鼎的美学价值;随着时代的变化,蟠螭纹、绚纹、花瓣纹等器物的平面纹饰,在组织方式和装饰位置等方面表现出一定差异。第五部分,东周青铜鬲形鼎的区域特征。青铜鬲形鼎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河北、陕西以及甘肃等地区。其中,鬲形鼎产生于山西地区,但发现数量最多的为河南地区,河北、陕西、甘肃等地发现较少,发现时间也较晚。结合青铜鬲形鼎的形制特征及分期结果,总结了各区域的器物特征。第六部分,相关问题讨论。讨论了青铜鬲形鼎与鼎、联裆鬲、敦的关系,认为鬲形鼎是鼎与联裆鬲两种器类相生关系下的产物。另外,本文从制器思想和社会背景两方面分别探讨了东周青铜鬲形鼎起源与消亡的原因。
【图文】:

太原,东周时期,青铜


延续发展到西周中期晚段,之后消失。在春秋晚期墓葬中,又有一种新型式的鬲逡逑形鼎出现,与商及西周前期的鬲形鼎有较大区别。@这类青铜鬲形鼎器足似鬲足、逡逑器身似鼎(图1、图2),形制特征明显,流行于战国中晚期,是东周青铜器的主逡逑要器类之一。逡逑\逡逑Mli邋U逡逑图1太原金胜村M251:606逦图2沁水郭村乡河西墓:02逡逑目前已搜集的青铜鬲形鼎主要出土于中原地区,共76件,制作精细,器形规逡逑整,通高25厘米左右,出土时,少者一件,多者七件。就东周时期青铜鬲形鼎本逡逑身而言,在随葬铜器组合中既有以列鼎的形式出现的,又有与圆鼎的组合,可见逡逑青铜鬲形鼎自身具有与其他鼎类一样的礼器特点,在东周时期青铜礼器中占有重逡逑要地位,是研宄东周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器器用制度的重要资料。对此类器物进行逡逑系统研究,有助于揭示中原地区东周时期青铜文化的面貌。逡逑就青铜器研究现状而言,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大的器类上,,如青铜鼎研究、逡逑①杨文胜:《中原地区两周随葬青铜礼乐器制度研宄》

青铜,沁水,东周时期,青铜器


延续发展到西周中期晚段,之后消失。在春秋晚期墓葬中,又有一种新型式的鬲逡逑形鼎出现,与商及西周前期的鬲形鼎有较大区别。@这类青铜鬲形鼎器足似鬲足、逡逑器身似鼎(图1、图2),形制特征明显,流行于战国中晚期,是东周青铜器的主逡逑要器类之一。逡逑\逡逑Mli邋U逡逑图1太原金胜村M251:606逦图2沁水郭村乡河西墓:02逡逑目前已搜集的青铜鬲形鼎主要出土于中原地区,共76件,制作精细,器形规逡逑整,通高25厘米左右,出土时,少者一件,多者七件。就东周时期青铜鬲形鼎本逡逑身而言,在随葬铜器组合中既有以列鼎的形式出现的,又有与圆鼎的组合,可见逡逑青铜鬲形鼎自身具有与其他鼎类一样的礼器特点,在东周时期青铜礼器中占有重逡逑要地位,是研宄东周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器器用制度的重要资料。对此类器物进行逡逑系统研究,有助于揭示中原地区东周时期青铜文化的面貌。逡逑就青铜器研究现状而言,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大的器类上,如青铜鼎研究、逡逑①杨文胜:《中原地区两周随葬青铜礼乐器制度研宄》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87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亮;滕铭予;;晋南地区东周时期铜器墓葬研究[J];考古;2015年06期

2 滕铭予;张亮;;中原地区东周铜器墓分类新论[J];考古;2013年02期

3 孙周勇;邵晶;孙战伟;邵安定;徐菱;刘小玲;张明惠;;陕西黄陵寨头河战国戎人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2年06期

4 孙周勇;孙战伟;邵晶;;黄陵寨头河战国墓地相关问题探讨[J];考古与文物;2012年06期

5 许永杰;;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情境分析[J];考古与文物;2011年01期

6 尚巧云;胡小宝;胡瑞;高虎;程永建;;洛阳西工区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0年08期

7 李昌韬;王彦民;耿建北;傅得力;耿金生;李佑华;刘彦峰;陈伟;王蔚波;张文霞;李杨;陈萍;焦建涛;汪旭;;河南登封告成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9年09期

8 彭裕商;;东周青铜盆、盏、敦研究[J];考古学报;2008年02期

9 孔德铭;张保林;李守庆;申明清;贾青云;张楠;刘彦军;;河南安阳市王古道村东周墓葬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2008年01期

10 田亚岐;景宏伟;王颢;刘阳阳;赵赋康;;凤翔县孙家南头周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兰娟;先秦制器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2 梁彦民;商周青铜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震;东周时期郑韩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柯萍萍;晋南地区魏国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王冰;东周时期秦国青铜器纹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闫婷婷;西周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器鸟形装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志明;山西地区出土晋系青铜器纹饰类型与文化因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谷朝旭;东周青铜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乔美美;商周青铜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朱志娟;青铜文化考[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65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665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7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