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死刑的小说形象与文化心理

发布时间:2017-03-27 11:11

  本文关键词:死刑的小说形象与文化心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地剥夺同类生命的行为,死刑的历史与人类一样久远。这古老原始刑罚的生长或死亡,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一个关于思想观念与心理情感的社会文化问题。社会的文化心理孕育了刑罚观念,并持续对其产生影响。刑罚既是文化心理观念的物化形态,又如躯壳般对其进行保护。探讨死刑存废问题本质上是在探讨刑罚观念问题。讨论死刑是否应该存在或存在多少,其实是在讨论社会文化心理中某些道德秩序的适用性。死刑的消失能否令社会变得更好,这个预言性问题可从文化心理层面找到答案。法律与文学同源异态。文学提出问题,法律回答问题。文学的创造与批判性使其成为思想框架的改造与破坏者。而明确并凝固群体共识的法律,则是思想框架的建立与守卫者。法律与文学相互影响共存并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法律制度与法律观念。作为文学重要部分的小说,其发挥着传播思想与凝炼文化心理之作用。通过解读小说中死刑文学形象,来研究死刑观念背后的文化心理。死刑制度兴衰体现社会文化心理演变,死刑文化形象在民众观念中扮演着特殊角色。死刑观念源于禁忌心理。个人的基本权利先于国家与法律而存在。随着公权力从个人手中夺走并垄断死刑权,死刑的主导由个人道德转为权力意志。人治社会将法律变为公权力的祖传兵器,不受人权观念约束任性而用,举起时是公权力的精美装饰,落下时是民权民意的身首异处与噤若寒蝉。启蒙思想以小说为载体,秉持人文精神对旧刑罚观念进行反思与批判。认同生命权是基本人权的人本观念,与尊重人性的文明理念,随着文学作品逐渐深入人心,促使刑罚制度沿着人本思想与理性精神的路径展开变革。从小说《檀香刑》中对酷刑文化的反思,到《巴黎圣母院》中对精神死刑的批判,在人本思想推动下的文明进步,促使“罪人非人”观念下的过度刑罚向刑罚人道化转变。理念塑造制度,制度塑造民众。从狄更斯笔下“多种面孔”的死刑观众到鲁迅小说中的思想之《药》,展现民众面对死刑时民意的多面性,表明公正的法律制度是塑造民众良性道德的必要条件。从明清公案小说中刑场下的“救世主情结”到《水浒传》里反抗死刑的“英雄情结”,展现出人治制度中,法律信念崩塌后死刑正义性的丧失,从而证明一个坏制度中必然无法出现“好死刑”。从《审判》中面对公权力的个体困境,到《打赌》中选择生命或自由的思考抉择,以及从《绿里》走向死刑过程中的每个灵魂故事,突显出当生命徘徊在生死之间时,人文关怀的弥足珍贵。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本思想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人文基础。多元思维对于突破思想羁绊,引发死刑观念变革有重要作用。人道主义既是死刑改革的催化剂,更是死刑改革的精神原则。
【关键词】:死刑 小说形象 刑罚观念 文化心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0-05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9
  • 一、小说与法律观念9-13
  • (一)小说中的法律观念9-10
  • (二)小说与法律观念演变10-13
  • 二、死刑的文化心理起源与转变13-17
  • (一)禁忌文化心理与死刑起源13-14
  • (二)死刑权转移与文化心理转变14-17
  • 三、过度惩罚与刑罚人道化17-20
  • (一)《檀香刑》中酷刑文化的反思17-18
  • (二)《巴黎圣母院》中惩罚灵魂的精神死刑18-20
  • 四、人道的公正与多面的民意20-23
  • (一)死刑观众的多种面孔20-21
  • (二)死囚之血与思想之《药》21-23
  • 五、坏制度与“好死刑”23-26
  • (一)公案小说中刑场下的“救世主情结”23-24
  • (二)《水浒传》里刑场上的“英雄情结”24-26
  • 六、生死之间的人文关怀26-30
  • (一)公权力《审判》中的个体困境26-27
  • (二)选择生命或自由的《打赌》27-28
  • (三)关怀每个走向《绿里》的生命28-30
  • 结论30-34
  • (一)人文基础与法治社会建设30-31
  • (二)多元思维与死刑观念变革31-32
  • (三)人道主义与死刑制度改革32-34
  • 参考文献34-37
  • 后记37-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国;我国死刑制度批判[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沈凌;浅议我国死刑制度的完善[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陈琦;死刑制度考察——兼评中国死刑制度现状与发展趋势[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胡先文;我国死刑制度与国际接轨问题研究[J];理论界;2005年08期

5 叶娟丽;;关于死刑制度的独白——评《理想与现实——中国死刑制度报告》[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李莉;;我国死刑制度现状及思考[J];世纪桥;2006年09期

7 晁玉凤;;我国死刑制度的必要保留和改善[J];中国市场;2006年40期

8 闫厚军;;关于我国废除死刑制度的思考[J];理论界;2006年11期

9 林丽;;我国死刑制度的限制与废除[J];当代经理人;2006年21期

10 刘宁;;论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然;;_灷硇运伎妓佬讨贫鹊拇鎊釻O楲[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2 苗延波;;20世纪世界各国死刑废除运动的回顾及评述[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3 周道鸾;;董必武少用、慎用死刑的思想与中国死刑制度的完善[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4 雷宇;;董必武思想与中国死刑制度的发展[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5 邓万飞;;对我国现行死刑制度的思考[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芳;;浅议死刑在目前阶段是否应该废除[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4辑)[C];2006年

7 林泉清;;限制死刑——中国的现实选择[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8 于军锋;;对我国死刑制度的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3辑)[C];2007年

9 倪怀敏;;论我国的死刑制度[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李云龙;;研究死刑、为死刑犯辩护——谈教授型律师要做好专业定位[A];第2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旭编译;美国的死刑制度面临抉择[N];人民日报;2003年

2 南方日报评论员;慎用死刑才是对司法魄力的挑战[N];南方日报;2011年

3 北京市高级法院 吴斌;严格限制死刑符合国际潮流[N];北京日报;2014年

4 良志;台湾社会各界反对废除死刑[N];法制日报;2001年

5 ;关于我国非暴力犯罪逐步废止死刑问题的探讨[N];法制日报;2003年

6 刘武俊;为死刑注入人道的基因[N];检察日报;2001年

7 周折;检讨法治,从死刑开始[N];检察日报;2003年

8 郭国松 媒体从业人员;废除死刑的梦想与现实[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9 ;死刑制度的基本理念:必要性 非常性 慎重性[N];检察日报;2006年

10 江铮;死刑制度在我国存在的社会合理性[N];江苏法制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野;中国的死刑制度及其改革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南洋;论我国死刑制度的当代抉择[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李艳;从死刑的历史演变看我国死刑制度的完善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晖;美国死刑之文化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璐;中国古代死刑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6 唐彩霞;当代中国死刑制度改革的伦理审视[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7 尹英;论我国死刑制度的嬗变[D];山东大学;2013年

8 李姿;论我国的死刑制度及其未来走向[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9 李森;论废除死刑的应然与实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10 谢宁;论受贿罪的死刑废除[D];南京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死刑的小说形象与文化心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3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703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5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