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学视野下的茂县黑虎寨羌绣研究与设计创新
发布时间:2020-06-08 20:09
【摘要】:羌族是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等地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本文研究的黑虎寨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茂县沙坝片区,茂县是我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也是中国区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核心区,集中展示了藏羌彝走廊上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羌绣,即羌族的刺绣,传承着羌民族古老的技艺和传统的审美。古羌族因为居住环境多位于高山沟壑,地势险要且交通不便,以致各村寨都较为闭塞,“十里不同羌”的地域差异性就逐渐形成了,这也使得他们的服装服饰千差万别、各有特色。本文以图像学理论作为研究框架,以田野调查得到的信息和各方材料引为论据,将分六个章节来论述关于茂县黑虎寨地区的羌绣研究和设计创新。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形状,指出针对茂县黑虎寨羌绣进行图像学研究的意义所在,阐明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作为下文展开论述的基础。第二章“茂县黑虎寨羌绣的前图像志描述”。本章第一节简述羌绣的经典样式及特点;第二节则对黑虎寨地区羌绣的典型样式做出全面的分析;第三节介绍了羌绣的基本针法,并对比讨论传统羌绣和现代羌绣的制作流程和方法。第三章“茂县黑虎寨羌绣的图像志分析”。本章针对前文阐述的黑虎寨羌绣纹样就自然环境、传说的心理构成、历史与族群记忆和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试图分析图像背后的区域特色、独特审美特质以及在意境营造上的作用及其成因。第四章“茂县黑虎寨羌绣的图像学解释与意义探寻”。本章选取了黑虎寨的经典样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的虎头造型、云纹和胡豆花纹等意象进行解读并分析,试图探寻黑虎寨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图像学意义。第五章“当代文创产品分析及方法总结”。第一节以当代优秀文创产品的为例,分析并总结了文创的一般思路、方法。第二节分析了当前羌绣文创品牌“一针一线”的现状和问题。第三节对整体的案例进行评述和方法总结,试图为后文设计理清思路。第六章“黑虎寨羌绣的元素应用及设计创新”。本章将研究重点放在设计创新上,第一节阐述本次设计的市场调查和设计定位。第二节阐述本次设计的主要思路。第三节对黑虎寨典型的羌绣饰物进行元素提取。第四节则对黑虎寨的符号元素进行创新设计。第五节总结并对设计作展望陈述。茂县黑虎寨拥有独特的区域文化和信仰符号,羌绣作为物化的文明或许还有更多的故事在等待我们去发掘。
【图文】:
图 1.1 左:在汶川县城采访省级传承人汪国芳;中:在茂县黑虎寨采访当地居民朱丽英;右上:在茂县黑虎寨文化站查阅县志资料;右下:在茂县黑虎寨采访成人礼传承人陈德明1.5.2 研究方法图像学方法。包含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和图像学解释三部分的研究法,就羌绣服饰本身,运用相关的美学构成法则,从造型、布局和配色等方面综合分析,并通过实际经验、当地文化、各方文献和历史典籍等作为学科支持来进行图像的综合判断,追寻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讲求“实地参与”和“直接观察”。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指出:民族志不存在写好或已明确的准则性文件,整个部落传统、社会结构,被隐藏在所有材料中最扑朔迷离的材料——人——之中。这需要我们深入事件发生地,对“对象”本身和“对象”制造者进行系统、科学的实地考察,即从“羌绣”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文化所在地中去收集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和整理,得出理论依据和相关推论。本文内容构成是建立在大量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不仅深入到茂县黑虎寨当地进行图片和样本采集,还
图 2.1 瓦帕、长头帕、三角帕(左图片来源:网络;中、右图片来源:《羌族刺绣图像学研究与数字化保护》课题组)而素色头帕一般不绣制图案,但因使用特殊包缠方式佩戴而产生了独特的造型。例如茂县北部的松坪沟、牛尾寨一带,男子包黑色头帕并插有三只锦鸡羽毛作装饰,而女子则包黑色“剪刀状”的素色头帕。又如茂县东北部的永和、渭门和沟口一带的“盘盘帽”,是先在前额搭一片短的白布,再用白头帕围着头部一圈圈缠绕成整齐的盘状。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523.6
本文编号:2703581
【图文】:
图 1.1 左:在汶川县城采访省级传承人汪国芳;中:在茂县黑虎寨采访当地居民朱丽英;右上:在茂县黑虎寨文化站查阅县志资料;右下:在茂县黑虎寨采访成人礼传承人陈德明1.5.2 研究方法图像学方法。包含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和图像学解释三部分的研究法,就羌绣服饰本身,运用相关的美学构成法则,从造型、布局和配色等方面综合分析,并通过实际经验、当地文化、各方文献和历史典籍等作为学科支持来进行图像的综合判断,追寻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讲求“实地参与”和“直接观察”。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指出:民族志不存在写好或已明确的准则性文件,整个部落传统、社会结构,被隐藏在所有材料中最扑朔迷离的材料——人——之中。这需要我们深入事件发生地,对“对象”本身和“对象”制造者进行系统、科学的实地考察,即从“羌绣”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文化所在地中去收集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和整理,得出理论依据和相关推论。本文内容构成是建立在大量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不仅深入到茂县黑虎寨当地进行图片和样本采集,还
图 2.1 瓦帕、长头帕、三角帕(左图片来源:网络;中、右图片来源:《羌族刺绣图像学研究与数字化保护》课题组)而素色头帕一般不绣制图案,但因使用特殊包缠方式佩戴而产生了独特的造型。例如茂县北部的松坪沟、牛尾寨一带,男子包黑色头帕并插有三只锦鸡羽毛作装饰,而女子则包黑色“剪刀状”的素色头帕。又如茂县东北部的永和、渭门和沟口一带的“盘盘帽”,是先在前额搭一片短的白布,再用白头帕围着头部一圈圈缠绕成整齐的盘状。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52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钟玮;;羌绣手工艺变迁与呈现中的文化重构与创新[J];开发研究;2015年01期
2 李明;郑姣;;羌绣图案探源[J];设计;2014年07期
3 郑姣;李明;;传统羌绣与现代羌绣的比较[J];大舞台;2014年05期
4 张婕;钟蕾;;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年03期
5 郑姣;李明;;茂县羌绣区域性艺术特征分析[J];装饰;2013年09期
6 焦虎三;;简析羌绣艺术的特点与源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熙逵;羌绣文化生态属性及当代价值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03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703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