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世纪苏式建筑遗产美学特征与文化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6 09:44
“苏式建筑”是指20世纪50至60年代完全由苏联专家负责设计、施工的“新中国建筑”以及受苏联建筑原则、风格影响下的有代表性的相关建筑。北京20世纪“苏式建筑”一方面属于现代建筑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了解20世纪北京城市文化与历史变迁的极佳切入点。本文以北京20世纪苏式建筑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学、设计美学等多种学科,在文献爬梳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其分布情况和建筑特色,分析其美学特征和文化价值,并结合北京20世纪苏式建筑保护认同感的调研结果,提出具体可行的保护策略。随着北京城市快速发展和城市更新,很多建筑遗产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北京20世纪“苏式建筑”在时间上又距离我们较近,因而在研究和保护方面并未获得应有重视。本文作者对北京20世纪“苏式建筑”遗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具体调研对象为2016年和2017年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分别公布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和“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中符合“苏式建筑”内涵特征的18座建筑遗产,以及学院路“老八校”共计24座建筑。其中,文化建筑12座,商业建筑6座,展览建筑3座,行...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知网上关于“20世纪建筑遗产”相关论文年份统计
9图1-2 中国知网上关于“苏式建筑”相关论文年份统计由上图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后,对于“苏式建筑”的研究呈现上升发展的趋势。通过关系分析和聚类分析,学者们对于“苏式建筑”的相关研究,集中在中国近代建筑、工业遗产、建筑理论、建筑风格等方面,其中北京展览馆和百万庄住宅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苏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业内研究的热点,另在“苏式建筑”的研究中地域性特征也是十分显著。(1)从历史学角度研究“苏式建筑”从历史学角度来看,20世纪50年代是史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与此同时,50年代的城市史研究方兴未艾
重、威严对称、华丽端庄的明显特质,总体显示出共产主义的气势,彰显了共产主义的光勋。这种“斯大林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对波兰以及前东德一些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也包括新中国。受 1933 到 1955 年之间斯大林式建筑风格影响,我国一些城市修建了一批苏式建筑,如北京展览馆、上海展览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工业遗产的价值链重构与景观活化——以西北第一印染厂半坡国际艺术园区改造为例[J]. 乔治. 中国园林. 2017(10)
[2]“苏联式”建筑与“新北京”的城市形塑--以1950年代的苏联展览馆为例[J]. 李扬.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3]武汉高校苏式建筑历史文化论[J]. 孙君恒.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4]京津冀都市圈近现代建筑遗产区域保护探讨——基于“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概念的思考[J]. 秦红岭. 博物院. 2017(01)
[5]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建筑遗产文化价值构成及评估[J]. 秦红岭. 中国名城. 2017(01)
[6]20世纪建筑遗产是当代城市的标志——首批98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浅析[J]. 金磊. 建筑. 2016(22)
[7]想象现代——反思中国近现代建筑史[J]. 卢端芳. 新建筑. 2016(05)
[8]苏联式建筑的前世今生[J]. 白鹇. 中华建设. 2016(02)
[9]从“文物保护单位”到“现代建筑遗产”——对昆明近现代建筑保护的思考[J]. 张剑文,杨大禹. 南方建筑. 2015(06)
[10]文化规划视角下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J]. 秦红岭. 中国名城. 2015(11)
博士论文
[1]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D]. 孙跃杰.天津大学 2016
[2]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安徽研究[D]. 傅勇.安徽大学 2015
[3]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与实践研究[D]. 刘敏.天津大学 2012
[4]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 陈蔚.重庆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北京20世纪近现代建筑遗产健康诊断评价体系及保护策略研究[D]. 刘孟涵.北京工业大学 2016
[2]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与近现代重庆主城建筑演变(1891-1960)[D]. 罗连杰.重庆大学 2016
[3]基于符号学的“苏式”公共建筑特征性研究[D]. 刘璐.合肥工业大学 2016
[4]1950s-1960s合肥苏式建筑研究[D]. 晋婷.合肥工业大学 2016
[5]西安现存二十世纪中叶建筑风格研究[D]. 朱原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6]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管理立法建议研究[D]. 黎子铭.华南理工大学 2012
[7]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D]. 杨乔娴.扬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01170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知网上关于“20世纪建筑遗产”相关论文年份统计
9图1-2 中国知网上关于“苏式建筑”相关论文年份统计由上图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后,对于“苏式建筑”的研究呈现上升发展的趋势。通过关系分析和聚类分析,学者们对于“苏式建筑”的相关研究,集中在中国近代建筑、工业遗产、建筑理论、建筑风格等方面,其中北京展览馆和百万庄住宅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苏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业内研究的热点,另在“苏式建筑”的研究中地域性特征也是十分显著。(1)从历史学角度研究“苏式建筑”从历史学角度来看,20世纪50年代是史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与此同时,50年代的城市史研究方兴未艾
重、威严对称、华丽端庄的明显特质,总体显示出共产主义的气势,彰显了共产主义的光勋。这种“斯大林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对波兰以及前东德一些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也包括新中国。受 1933 到 1955 年之间斯大林式建筑风格影响,我国一些城市修建了一批苏式建筑,如北京展览馆、上海展览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工业遗产的价值链重构与景观活化——以西北第一印染厂半坡国际艺术园区改造为例[J]. 乔治. 中国园林. 2017(10)
[2]“苏联式”建筑与“新北京”的城市形塑--以1950年代的苏联展览馆为例[J]. 李扬.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3]武汉高校苏式建筑历史文化论[J]. 孙君恒.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4]京津冀都市圈近现代建筑遗产区域保护探讨——基于“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概念的思考[J]. 秦红岭. 博物院. 2017(01)
[5]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建筑遗产文化价值构成及评估[J]. 秦红岭. 中国名城. 2017(01)
[6]20世纪建筑遗产是当代城市的标志——首批98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浅析[J]. 金磊. 建筑. 2016(22)
[7]想象现代——反思中国近现代建筑史[J]. 卢端芳. 新建筑. 2016(05)
[8]苏联式建筑的前世今生[J]. 白鹇. 中华建设. 2016(02)
[9]从“文物保护单位”到“现代建筑遗产”——对昆明近现代建筑保护的思考[J]. 张剑文,杨大禹. 南方建筑. 2015(06)
[10]文化规划视角下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J]. 秦红岭. 中国名城. 2015(11)
博士论文
[1]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D]. 孙跃杰.天津大学 2016
[2]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安徽研究[D]. 傅勇.安徽大学 2015
[3]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与实践研究[D]. 刘敏.天津大学 2012
[4]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 陈蔚.重庆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北京20世纪近现代建筑遗产健康诊断评价体系及保护策略研究[D]. 刘孟涵.北京工业大学 2016
[2]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与近现代重庆主城建筑演变(1891-1960)[D]. 罗连杰.重庆大学 2016
[3]基于符号学的“苏式”公共建筑特征性研究[D]. 刘璐.合肥工业大学 2016
[4]1950s-1960s合肥苏式建筑研究[D]. 晋婷.合肥工业大学 2016
[5]西安现存二十世纪中叶建筑风格研究[D]. 朱原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6]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管理立法建议研究[D]. 黎子铭.华南理工大学 2012
[7]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D]. 杨乔娴.扬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01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901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