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魏晋南北朝香炉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0 18:05
  中国焚香行为商周已有之,香炉作为一种焚香用具在焚香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豆形香炉,这种类型的香炉对后代产生很大的影响。到了汉代可以说迎来了香炉使用的一个高峰,特别是博山炉的出现更是丰富和提高了香炉的水准。而唐代则可以视作是香炉发展的另一个高峰,香炉的造型更加多样,特别是经过制瓷业的发展,佛教的兴盛以及道教的完善等,都为香炉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汉唐两朝作为统一且强盛的时代,就香炉本身来说也能展现其发展的完整性。并且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大环境的稳定,使得有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准的香炉得以制作和保存,作为汉唐之间魏晋南北朝时期香炉的发展则有着明显不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身是一个三百多年的分裂状态,朝代更迭比较频繁。特别是西晋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入驻中原,在汉化的过程中也携带着自己的文化风格,而原来在北方的汉族则大举南迁,造成了整个中国南北方的各种差异。本文试图分析研究出属于这一时代香炉发展的特征。本文主要利用了出土实物资料、相关图像资料以及文献资料。其中实物资料主要包括陶瓷类和金属类香炉,图像主要包括石窟寺、单体造像、造像碑以及墓葬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第一、二章...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4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魏晋南北朝香炉研究


图1.4?C型典型器物图??1.镇江砖瓦厂M3,?2.江宁出土,3.嵊县东晋墓M14:11,?4.嵊县西晋墓M31:2

朱然墓,饮料厂,鄂钢,东吴


江苏江宁县张家山西晋墓出土香炉1件,瓷质,敛口,近口处饰对称双耳,腹??部微鼓,平底微内凹。腹饰圆形镂孔。口径7.9、底径7.5、通高6.9厘米。该墓封??门墙上有纪念砖,上书“元康七年八月陈氏作”,时间为297年。2?(图1.7.7)??江苏南京花神庙96HSM1出土香炉2件,形制相同,泥质灰陶,圆唇,口部微??敛,弧腹近直,平底。腹部有三周菱形镂孔。Ml:2,口径14.6、底径11.5、高10??厘米。时代在南朝中晚期。3?(图1.7.16)??E型总的来说数量比较多,造型变化不大,材质方面陶质和瓷质都有一定比例。??出土地域主要集中于南方墓葬。出现时间整体上贯穿三国两晋南朝时期,事实上更??多的集中在三国两晋时期,到了南朝时数量己经开始减少,镂孔上也出现了新的样??式。??Ea型相较于Eb来说,出现时间略早,但是数量比较少,且越到后期Ea型越少。??所出土香炉的材质,陶质和瓷质均有,但以瓷质为主。主要集中在湖北、江苏、安??徽和江西等地。时间上集中在三国东吴到西晋前期

南京,雨花台,东吴,余姚


1.南京北郎郭家山墓M6:14,?2.南京窑岗村M3:21,3.南京江宁M1:26,?4.??安陵麻桥M4:6,?5.吉水富滩东吴墓,6.绍兴蜈蚣岭西晋墓M16:5,?7.绍兴??南池乡(收集),8.马鞍山林里东晋墓,9.南京雨花台姚家山M3:25,?10.南??京铁心桥王家山觀1:19,11.南京雨花台红花乡东晋墓,12.南京富贵山M6:3,??13.南京栖霞东杨坊M1:33,14.襄樊檀溪M6:2。??余姚西晋墓出土三足炉1件,瓷质,直口微侈,斜直腹,平底,蹄形足。口凹弦纹。口径12.2,通高6.2厘米。同墓出土铭文砖,上书“会稽孝廉晋君都船君子也”,以及“太康八年八月已亥朔工张士所作”。2原报告称其为根据造型和体积,与后代三足炉十分接近,故划入此类型。??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市北郊郭家山东吴纪年墓》,《考古》1998年第8期。??莲瑛:《余姚西晋太康八年墓出土文物》,《文物》1995年第6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句丽遗迹出土青瓷器研究[J]. 王飞峰.  华夏考古. 2017(02)
[2]试论鹊尾式长柄香炉的来源[J]. 崔叶舟.  东南文化. 2017(02)
[3]陕西靖边县杨桥畔渠树壕东汉壁画墓发掘简报[J]. 段毅,李文海,张文宝,孙继祖,王小垒,张锦阳,王小兵,雷升龙,王啸啸,宋俊荣,严静,汤润历,段鹏.  考古与文物. 2017(01)
[4]中国古代长柄香炉[J]. 崔菊姬.  中原文物. 2016(05)
[5]中日所见晋唐时期的长柄香炉[J]. 冯慧.  考古与文物. 2016(05)
[6]外输至东亚佛教地区的中原意匠——“柄香炉”溯源与东亚传播辨析[J]. 程雅娟.  民族艺术. 2016(03)
[7]略论隋唐时期的香炉[J]. 冉万里.  西部考古. 2015(00)
[8]辽宁辽阳苗圃汉魏石室墓2008年发掘报告[J]. 王培新,李龙彬,司伟伟.  考古学报. 2015(04)
[9]陕西安塞县大佛寺石窟调查简报[J]. 肖健一,尹夏青,吴桂荣,张小涓.  考古. 2013(12)
[10]馆藏北朝佛教造像碑三尊[J]. 柳恒.  中原文物. 2013(05)

博士论文
[1]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文化与审美研究[D]. 孙武军.西北大学 2012
[2]敦煌文献名物研究[D]. 杜朝晖.浙江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巩县石窟帝后礼佛图研究[D]. 王磊.华东师范大学 2015
[2]从百济金铜香炉看南朝文化对百济文化的影响[D]. 栾国琴.延边大学 2014
[3]唐代佛教供养器—香器研究[D]. 王朝阳.兰州大学 2014
[4]博山炉的历史[D]. 阮晶京.中央美术学院 2012
[5]文化学视野下《西京杂记》名物词研究[D]. 田文国.重庆师范大学 2011
[6]早期道教的行香文化[D]. 唐丽星.南昌大学 2010
[7]香料与唐代社会生活[D]. 吴娟娟.安徽大学 2010
[8]两汉博山炉研究[D]. 惠夕平.山东大学 2008
[9]关中北朝造像碑图像专题研究[D]. 张方.陕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091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9091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3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