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谈陶瓷装饰中的婴戏纹饰与西方艺术品中的儿童形象

发布时间:2021-07-27 01:21
  婴戏纹饰即描绘儿童游戏时的画作,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更是陶瓷装饰中常见的传统题材。其主要以儿童为主要绘画对象,表现儿童纯真,或借以其他物象,组成吉祥图案,在我国陶瓷绘画上广泛运用,有着深刻的社会形态特征和思想文化的背景。其始于唐代,兴盛于宋金,明清两朝日臻成熟,并延续至今。在西方艺术史当中,儿童形象大都通过神话人物或宗教相关的艺术品走进人们视野,用以表现某些宗教思想或精神诉求。本文主要探讨陶瓷婴戏纹饰在我国历史发展历程中的演变概况,以及笔者对我国陶瓷婴戏纹饰和西方艺术品中儿童形象横向对比下的一些思考。 

【文章来源】:陶瓷研究. 2020,35(01)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谈陶瓷装饰中的婴戏纹饰与西方艺术品中的儿童形象


长沙窑彩绘婴戏纹执壶

少年


宋代是婴戏纹饰广为应用的时期,这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入宋以来,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大力推行科举制,促进文化发展,采取“抑武修文”的国策。“抑武”造成军事疲弱、边境战乱,致使阻隔了丝绸之路,但是又使宋朝的工艺美术很好的受到了本土文化的滋养。“修文”使宋朝文化高涨,经济发达,人口大量增长。宋徽宗是推行“以文治国”的典型,徽宗皇帝大力提倡文化和科学的发展,他本人不仅书画技艺精湛,还十分酷爱瓷器。如此种种原因,不管是宫廷制瓷还是民窑产品,宋瓷上的婴戏纹饰愈加盛行开来,磁州窑、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窑口皆有生产。宋代定窑以顽童形象做瓷枕,将平面的艺术表现发展为立体形象。(图二)此时,婴戏纹饰应用于南北方各窑场,形成了一种风尚。与孩童搭配的画面经常有花、球、鸭、鹿等,还会出现划船、钓鱼、骑竹马、放鞭炮、抽陀螺、蹴鞠等活动场景,但以婴孩与花卉的题材居多。表现技法包括绘画、刻花和印花等。同一时期比较典型的还有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磁州窑白地黑花蹴鞠纹枕等。而在各个窑口中,笔者认为磁州窑釉下彩绘婴戏纹最富有表现力,把孩童的稚幼娇憨之态展现的淋漓尽致,十分传神。(图三)图二定窑白釉孩儿枕图三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明清时期,社会稳定,人口剧增,婴戏纹盛行开来。《饮流斋说瓷》中提到:“绘小儿游戏之画亦自明始,谓之耍娃娃”,具体表现“有五子,有八子,有九子,有十六子,有百子。百之制,道光时尤为盛行。”明万历年间的青花婴戏图圆盒,通高11.3cm,口径20.8cm,足径16.2cm。盒上下子母口套合,通体青花装饰。盖面主题纹饰为婴戏,绘16个顽童在庭院中玩耍,下衬以云龙戏珠、杂宝、卷草纹等。纹饰构图繁而不乱,用笔随意生动,人物众多,形象夸张,寓意子孙繁衍。这也是当时百姓生活面貌的写照,符合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陶瓷“婴戏图”的演变与启示[J]. 崔琴琴.  上海工艺美术. 2016(02)



本文编号:3304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3304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0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