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捣练图》看盛唐工笔仕女画的风格特点
本文关键词:从《捣练图》看盛唐工笔仕女画的风格特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此前也有对唐代绘画进行研究的文章,但是对盛唐时期工笔仕女画领域加以研究的却不多,盛唐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兴盛,使工笔仕女画形成了该时期的鼎盛之貌,从一个新角度探讨盛唐时期的工笔仕女画作品与张萱的绘画作品之间的内在精神关联,我以为是很有意义的。张萱的《捣练图》为此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品中的立意、构图、设色、用线,无一不是精妙绝伦。该时期的人物造型“丰腴健硕”,表现在《捣练图》中比较典型。 盛唐工笔仕女画的风格面貌,是在当时社会背景的产生与影响下形成的,盛唐时期社会生活的面貌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展现,为该时期的艺术注入活力,丰富了唐代繁荣时期的艺术文化,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璀璨的明珠。工笔仕女绘画艺术的绘画形式与技法,也在此时得以发展成熟。社会现状的繁荣、与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艺术走向辉煌时期。 本文围绕题目分三个章节来论述,第一章主要从唐代的工笔仕女画的形成原因来写,第二章主要是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介绍,第三章主要是对《捣练图》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解读。绘画的发展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工艺开始,发展到殷人画幔与战国时期的帛画,再发展到西汉时期的马王堆的帛画,绘画中精彩的绘画形式,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才较完整的形成工笔人物绘画的初貌。魏晋时期顾恺之所绘的作品中强调“传神”,对人物画深入研究,“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强调“神”的重要性。隋唐时期,工笔仕女画的绘画形式还是以长卷为主,技法精湛,人物形象的再现比较均称。盛唐时期,人物画的形象出现前所未有的改变,“丰肥健硕”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女性在大众审美中的被观赏性慢慢强化。 在张萱的《捣练图》中,十二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构图讲究,内容精妙,造型独特且整体统一,用线紧劲连绵又如春蚕吐丝般温柔恬静。色彩搭配“绚烂而求备”以白色为整幅作品的主线,搭配石青、石绿、赭石、与曙红等颜色进行点缀。在人物形象中,头饰、面部、披纱、上衣的刻画比较精细,做到了“密”与人物的长裙的“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画面的节奏感上把握的张弛有度。作品中所画的器物,如练、熨斗、执扇、捣练的木杵、地毯、火炉,,绕线柱的位置安排,均衡讲究,在画面中所占的空间位置多一处为多,少一处为少。人物的动作安排与面部表情的情感交流,丰富而静雅,展现了大唐丽人的绚丽典雅的气度。在作画材料的选择上甚是考究,以绢本设色为主,水石色搭配使用,面部用蛤粉进行装饰,绢的质的细密比较适合画面的精致描绘,水石色交融搭配增加了画面的色彩层次感,蛤粉提亮面部可以长久保持画面的色相与明度。本文以张萱《捣练图》为例,阐述说盛唐时期工笔仕女画作品的风格面貌。从作品的构图、人物造型、色彩三大方面进行分析,并阐述了盛唐工笔仕女画风格面貌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捣练图 风格 艺术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2
【目录】:
- 目录3-4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绪论8-10
- 一、 选题的意义8
-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8-9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9-10
- 第一章 盛唐工笔仕女画的风貌10-17
- 第一节 盛唐工笔仕女画的背景与发展10-13
- 第二节 盛唐工笔仕女画创作与绘画理论的发展13-15
- 第三节 儒释道观念对盛唐仕女画的影响15-17
- 第二章 张萱的生平17-24
- 第一节 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17-19
- 第二节 张萱画风特点与审美情感19-21
- 第三节 对后世的影响21-24
- 第三章 《捣练图》风格特点分析24-40
- 第一节 《捣练图》的构图与画面结构特点24-30
- (一)大开大合的整体布势25-26
- (二)精益求精的局部构图处理26-30
- 第二节 《捣练图》中人物形象的造型与用线30-35
- (一)“丰硕艳丽,雍容自若”造型与人物动态、神态处理方法30-33
- (二)“稳健细致、紧劲连绵”的用线特点33-35
- 第三节 《捣练图》色彩的处理及技巧的发挥35-40
- 结语40-41
- 注释41-42
- 参考文献42-4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目录45-46
- 致谢46-4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作品47-5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波;彼皆绝代才 形去留其神——归有光与蒲松龄古文艺术相通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2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3 刘艳玲;;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4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6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7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陈祥明;;注重形式美与提高鉴赏力——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10 叶旦捷;;《聊斋志异》的造境艺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黄鸿仪;;论中国画的“内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莹;;浅谈钢琴作品中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性[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6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谢兴伟;;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理”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郭滨妍;;浅析赵孟俯的“复古”思想[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10 李锐文;;论书画同源的审美意义[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赫赫;中国古代人物画“十八描”概念的历史演进与画史意义[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s
本文编号:379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379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