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学视角下的青岛信号山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整治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城市形态学视角下的青岛信号山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整治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正式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后,历史街区的保护成为多方重视的课题。在我国现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下,传统的历史街区研究方法一般是从孤立的建筑出发,通过评价其历史价值从而进行分类保护,虽然这种方式使历史建筑得到了保护,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建筑与周边地理环境隔离,其实是忽视了对历史文化价值相对较低的城市风貌的保护。城市风貌是城市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复合作用下形成的物质空间形态,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征。本文在城市形态学的视角下,以青岛市信号山街区为研究对象,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对街区的历史风貌进行保护和整治。城市形态学的观点与我国的实际国情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以城市形态学中形态区域分析法和城市风貌管理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理论回顾、实地调研、实践应用三个部分,对青岛市信号山街区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整治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的背景和内容,阐明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展示研究的方法和框架。第二章是城市形态学理论的回顾,从理论的缘起与发展开始,回顾理论的主要成果及相关概念,指出它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和在本文的应用情况,为下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是信号山街区风貌演变的城市形态学研究,在剖析街区风貌演变的历程后,通过对街区形态区域要素的分析,归纳出信号山街区历史风貌的特征。第四章基于城市形态学理论对信号山街区进行风貌保护设计,选取街区历史文化资源最集中的“敏感”地区,通过城市规划、建筑形态、土地利用模式三方面要素的叠加进行形态区域的划分,针对不同的形态区域提出风貌管理建议。第五章通过解决新旧住宅风貌冲突问题,对现代时期多层住宅单元进行屋顶风貌整合和立面装饰的风格延拓,达到协调风貌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形态学 形态区域 城市历史风貌 保护与整治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4.114
【目录】:
- 摘要10-11
- Abstract11-13
- 第一章 绪论13-21
-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及内容13-15
- 1.1.1 选题研究的背景13
- 1.1.2 选题研究的内容13-15
-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15-16
- 1.2.1 选题研究的意义15
- 1.2.2 选题研究的创新点15-16
- 1.3 相关概念16-17
- 1.3.1 城市历史风貌16
- 1.3.2 历史风貌区16-17
- 1.3.3 建筑风貌17
- 1.4 选题研究的方法与框架17-21
- 1.4.1 选题研究的方法17-19
- 1.4.2 选题研究的框架19-21
- 第二章 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理论的研究21-25
- 2.1 理论的缘起与发展21-22
- 2.1.1 理论的缘起21
- 2.1.2 理论的发展21-22
- 2.2 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理论22
- 2.2.1 形态区域分析法22
- 2.2.2 城镇景观管理22
- 2.3 涉及的概念表述22-23
- 2.4 应用于中国的实践情况23-24
- 2.5 在本文中的应用的方法24
- 2.6 本章小结24-25
- 第三章 信号山街区历史风貌演变的城市形态学研究25-47
- 3.1 街区基本情况的概述25-26
- 3.1.1 信号山街区范围25-26
- 3.1.2 信号山街区概况26
- 3.2 街区风貌的演变过程26-29
- 3.2.1 最初的萌芽时期27
- 3.2.2 第一次发展时期27-28
- 3.2.3 稳定的过渡时期28
- 3.2.4 破坏性建设时期28-29
- 3.2.5 停滞的衰退时期29
- 3.3 风貌形成的动力机制29-30
- 3.3.1 政治推动力——打造港口城市29-30
- 3.3.2 文化推动力——名人故居荟萃30
- 3.3.3 经济推动力——集合住宅兴建30
- 3.4 街区形态区域分析30-36
- 3.4.1 规划单元——街区道路31
- 3.4.2 规划单元——地块组合31-32
- 3.4.3 规划单元——建筑布局32-33
- 3.4.4 建筑形态——建筑风格33-34
- 3.4.5 建筑形态——最初功能34-35
- 3.4.6 建筑形态——建筑年代35
- 3.4.7 土地利用模式35-36
- 3.5 街区风貌特征解读36-41
- 3.5.1 城市色彩36-37
- 3.5.2 街区格局37-38
- 3.5.3 建筑风貌38-41
- 3.5.4 文化精神41
- 3.6 既有街区问题示例41-44
- 3.6.1 街区人口密度过高,民众保护意识薄弱41-42
- 3.6.2 街区功能过于单一,住区活力日渐流失42
- 3.6.3 街区道路交通不畅,,历史肌理特征模糊42-43
- 3.6.4 街区平顶建筑混杂,城市第五立面失调43
- 3.6.5 街区立面装饰老化,立面附着物不规整43-44
- 3.6.6 街区人文环境低迷,名人故居保护不足44
- 3.6.7 街区改造资金不足,风貌保护理论欠缺44
- 3.7 本章小结44-47
- 第四章 基于城市形态学的街区风貌保护设计研究47-61
- 4.1“敏感”地区的形态学研究47-54
- 4.1.1 风貌单元的构建方法47-49
- 4.1.2 地区风貌单元的划分49-51
- 4.1.3 风貌单元的管理建议51-54
- 4.2 街区风貌保护的基本原则54-57
- 4.2.1 历史风貌保护的“整体原真”的保护准则54-56
- 4.2.2 历史风貌保护的“持续发展”的修缮思想56
- 4.2.3 历史风貌保护的“互惠共生”的整治理念56-57
- 4.3 街区风貌保护的模式探索57-59
- 4.3.1 城市规划要素的有机更新57-58
- 4.3.2 建筑形态既有价值的保护58-59
- 4.3.3 土地利用模式的活力转变59
- 4.4 本章小结59-61
- 第五章新旧住宅风貌冲突整治对策61-73
- 5.1 建筑整治的目标要求61-62
- 5.1.1 屋面整治要求61
- 5.1.2 立面整治要求61
- 5.1.3 建筑色彩要求61
- 5.1.4 附着物整治要求61-62
- 5.2 屋顶形式的风貌整合62-67
- 5.2.1 结构安全性鉴定62
- 5.2.2 平改坡效果展示62-64
- 5.2.3 平改坡施工做法64-67
- 5.3 立面装饰的风格延拓67-69
- 5.3.1 立面整治效果展示67-69
- 5.3.2 立面整治施工做法69
- 5.4 新旧技术的理性碰撞69-70
- 5.5 本章小结70-73
- 结语73-75
- 参考文献75-79
- 附录79-9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93-94
- 致谢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大凤;张昌贵;薛君艳;杨狄荣;;三个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比较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张明;;浅析历史街区的开发和保护[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3 陈铁夫;弓箭;;中小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探索——以江山市市心街历史街区为例[J];城市建筑;2011年02期
4 肖泳;申亚;黄瑶;;山地特色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探析[J];建筑创作;2011年11期
5 彭恺;周均清;;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历史街区复兴[J];城市问题;2012年11期
6 陈楠;王勇军;;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与更新——以铁井栏历史街区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7期
7 郭超;;瑞士卢塞恩古街区保护的启示[J];北京规划建设;2013年03期
8 李孟波;;生物遗传法则:一种历史街区保护的新视角——以张家口市堡子里街区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年03期
9 黄蓓,阮仪三;周庄市河街区保护规划[J];城市规划;1987年04期
10 顾晓伟,祝波;历史街区的保护[J];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莉;;西安鼓楼街区保护与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康新宇;;小城镇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与复兴——以东莞市石龙镇中山路历史街区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和平;严爱琼;;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刘扬;;历史地区保护与复兴过程中的居民参与——以永州柳子街区保护更新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5 黄大树;;历史文化名城古街区的保护 临海紫阳古街区的保护为例[A];中国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白宁;;刍议西安市传统街区保护的法规、经济基础及组织实施[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黄浩;;景德镇三闾庙古街区保护与修复[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代阳;徐苏宁;;历史街区改造的美学解读[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黄大树;;历史文化名城古街区的保护 临海紫阳古街区的保护为例[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10 边克克;游小文;;历史街区改造中的活力延续[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丁;发展旅游业促进城市历史街区的风貌保护[N];中国旅游报;2007年
2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街专业委员会理事 赵中枢;街区保护:重在认识 贵在细节[N];中国文化报;2014年
3 周广宇;平江历史街区获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N];中国旅游报;2006年
4 记者 张甜甜;平江历史街区获遗产保护荣誉奖[N];苏州日报;2006年
5 记者 章映;历史街区规划 听听你的主意[N];温州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章映;传承历史文化,还是繁荣现代商业?[N];温州日报;2008年
7 王伟英;看日本如何保护历史街区[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顾巍钟 王宏伟;既要保护老街区 也要善待老街坊[N];新华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顾巍钟;老街区改造:不赚钱可以,搞砸了不行[N];新华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邱骏;五巷——涵西街区:依依稻河水 袅袅两岸商[N];泰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明欣;经营城市历史街区[D];同济大学;2007年
2 郑利军;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刘敏;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D];重庆大学;2004年
4 贺耀萱;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发展历程及其前景探析[D];天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君;青岛中山路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邓慧;历史街区商业化进程中的体验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曹苇;西安鼓楼历史街区更新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4 刘军华;历史街区的可持续性更新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朱文龙;西安老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6 王耀兴;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探索[D];重庆大学;2007年
7 薛姣;传统居住街区公共设施的更新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8 姜建涛;历史街区形象延续的优化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9 张志颖;沈阳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10 董义雷;合肥市城隍庙片区历史演变及发展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城市形态学视角下的青岛信号山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整治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5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405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