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鸟虫篆印的创作
本文关键词:试论鸟虫篆印的创作
更多相关文章: 鸟虫篆印 篆法 章法 刀法 印内求印 印外求印 边款创作
【摘要】: 篆刻艺术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喜爱,它也是我们大美术中的一个分支,而鸟虫篆印样式是其中最鲜艳的一株奇葩。随着鸟虫书的兴起用这种书体制印在战国的玺印中得到了运用,到了汉代成为了鸟虫篆印章发展的鼎盛时期。到了明清时代,印坛逐渐实现了整体的繁荣,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鸟虫印的创作却是门可罗雀,经过几个世纪的沉淀之后,终于在20世纪,鸟虫篆印的创作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作高潮,期间如方介堪、韩天衡、吴子健等大家辈出。 鸟虫篆印的艺术绝非雕虫小技,其涉及的领域较广,如文字学、金石学、书法、美术、雕塑、刻字等艺术都涵盖其中。鸟虫篆印有着自己独特的的四大属性:1、印章的属性,2、书法的属性,3、工艺的属性,4、美术的属性。鸟虫篆印的文字造型现在主要分为具象化和抽象化。具象化的印章有着动物较为写实的形象,整体印面呈现出禽翔虫鸣,生机盎然的气氛;抽象化的鸟虫篆印呈现的是笔画起承转合,屈曲盘绕,将整个印面填充得饱满庄重,内力充盈。二者各有千秋。 篆刻技法由:一篆法,二章法,三刀法以及印面制作技巧组成。其有各自的独立性,又相互支撑,相互渗透,是一个整体。没有掌握扎实娴熟的刀法便不能创作出优秀的篆刻作品,用刀的精准与粗糙是直接影响作品高雅与粗俗的分水岭。鸟虫篆印的章法就好比我们绘画的构图,是在创作中将印面的整体布局与篆字巧妙整合来达到独特的秩序美和稳定感的构思过程,多数印人鸟虫篆印风格规矩工整,其章法倾向于满白均衡型。篆法是章法的基石。篆法变化的目的是为了章法效果服务的。 我们总结历朝历代的作者创作取法主要分为两种,即印内求印,主要是向其它印种借鉴学习。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印外求印,它主要分为两类,一从书法中汲取营养,也就是邓石如提出的“印从书出”思想,若想刻好印章一定要学好书法,尤其是篆书。二“印从纹饰出”。与鸟虫篆相关的瓦当、秦诏、汉镜、泉布、封泥、瓦甓、青铜、造像、摩崖和碑额等皆可成为有效的取法资源。 鸟虫篆印的边款创作尚未引起大多数印人的关注,若能在此领域独树一帜,进行深入的挖掘,则一定会取得不菲的成绩。它有着“袖珍碑刻”的美誉,别有洞天,是我们施展拳脚的一块广阔天空。由于篆字实用功能的退化,鸟虫篆印最好附边款,说明篆字的释文和一些文字篆法的出处,以达到雅俗共赏、扩大受众面、积极推广的作用。 随着当今审美角度的快速转变,我们的创作出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很多风格化的探索还未成熟,内涵的缺失使鸟虫篆印的创作坠入工艺化的泥潭;一味的猎奇,无意之中破坏了鸟虫篆印纯正的经典气息;二:更多的印人还在“笔墨追随古代”尚不能自觉主动的接受时代精神的洗礼,缺乏艺术创作的前进精神,使作品仅仅局限于对古人的机械重复和模仿。三:“峰”的定位。学术需要年龄,阅历,声望等多重因素的积淀,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厚度和深度,才能达到“峰”所标识的高度。四:装饰过度,弄巧成拙。装饰化的尺度是对分寸的把握。增一分则胖,减一分则瘦。五:不要为风格所累。创作需要风格,但不要为风格所累,风格不是目的,风格仅是浅层次的,属于外在的皮毛,最终的目的是使这方印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六:理论与创作不成正比,这种极端会使鸟虫篆印的创作走很多弯路。理论的滞后,方向的不明确正在使以后的鸟虫篆印创作走很多弯路并为之付出沉重代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刻好精细严谨的鸟虫篆印,工具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适合刻印的石材,较为知名的有号称“四大名石”的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挑选以上印石的大原则是不要有砂钉,不要有裂纹。刻刀,过了磨合期则更易驾驭。 当代的鸟虫篆印创作前景看好。人们的观念改变,已经把鸟虫篆印视为篆刻艺术中高雅富贵的一种样式,研究喜爱鸟虫篆印的群众大为增加,创作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艺术的最终目的是“技进乎道”的过程,要由形式技巧的表象上升为文化性、哲学性、思想性的内涵高度,要用更高的审美标准来要求自己,从而更好的去探究艺术的本质。最终,一个时代最高成就的艺术品应该形式完善充分,思想成熟而深刻,富有创见性。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29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田;;元朱文印的篆法[J];青少年书法;2005年22期
2 李刚田;;错落之美[J];青少年书法;2006年06期
3 李刚田;篆刻评改例案[J];青少年书法;2004年16期
4 李刚田;艳丽流动的美[J];青少年书法;2005年16期
5 刘永胜;;丁敬篆法艺术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1年02期
6 李刚田;纹饰之美[J];青少年书法;2005年18期
7 李刚田;;漫说方便篆[J];青少年书法;2010年18期
8 程大利;;气息清正 韵致恬适——王兴家篆刻简评[J];荣宝斋;2005年06期
9 李刚田;篆刻评改例案[J];青少年书法;2004年20期
10 李刚田;篆刻评改例案[J];青少年书法;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柯昌建;;六朝永光钱真伪谈[A];六朝货币与铸钱工艺研究[C];2003年
2 安双成;;民族文化的奇葩——满文篆书[A];纪念满文创制4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C];2009年
3 周海宽;;清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篆书》修复工艺探索[A];继承 发展 保护 管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熊;刀法与篆法、章法与关系[N];中国艺术报;2005年
2 徐利明;“另类”的启示[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王麟;印章之假[N];中国商报;2007年
4 宋大雍;玉印传承上的蛛丝马迹[N];中国商报;2003年
5 邵德法;仰视传统[N];美术报;2004年
6 周泰宇;莽钱的“悬针垂露之奇”[N];中国商报;2004年
7 谢稚柳;论书画鉴别(上)[N];美术报;2003年
8 程小田;解读邮票上的“田黄”[N];中国邮政报;2003年
9 李宪章;布泉的书法艺术[N];北京日报;2003年
10 衡正安;是“z醣馓濉倍皇恰膀浔馓濉盵N];美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海;赵之谦篆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海勇;胆敢独造:齐白石的篆刻理念与实践[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2 户小钊;“印宗秦汉”现象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逯国平;齐白石篆刻艺术的刀法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4 于海波;浅谈高卉民先生用印特色及其美学价值[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江健;元代篆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昊宁;陈巨来篆刻艺术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舒宁;论闻一多篆刻艺术[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8 叶积艳;谷有荃书法篆刻艺术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1年
9 宁楠;清代篆书“复古”之风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92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192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