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书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0 19:24
本文关键词:王澍书学思想研究
【摘要】:王澍(1668—1743)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著名的一位书家,是清代中前期颇有影响的人物。其一生书学著述颇丰,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之缺乏关注。针对王澍书学思想研究的不系统,本文对他的书学著述进行了全方位考察探讨,力求史论结合,客观地予以整理、剖析。本文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论,在引论中首先对王澍书学思想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对王澍书学思想系统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的现状。其次简要概括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拟要解决的问题。再次是对王澍书学思想研究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第一章中,从本人目前所掌握的史料出发,阐述了王澍的生平事略、著述、交游及其书艺概况,重点对其书学著述从版本到撰写年代、所含的主要内容等进行分别阐说。王澍是清代第一位以篆书知名的书家,对于其篆书,清代学者颇多微词,褒贬不一,这表明人们在篆隶复古的大环境之下对篆书的一种关注,亦表明人们对篆书只囿于二李风格的不满。本文以史论结合的方式,综合分析诸家有关王澍书法的评论,结合王澍所留传下来的书迹,对王澍的书法艺术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在第二章中,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王澍对篆隶书体的认识,一是介绍王澍所处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从清初学术思想的变迁、理学的再兴等方面来探讨清初篆隶复古的社会根源;二是阐述了王澍有关篆书瘦劲的审美趣尚及篆书书写的三要素;三是阐述了王澍力倡汉隶的观点及其“方劲古拙,斩钉截铁”的汉隶书写的审美趣尚,兼及他有关汉唐隶书的比较研究,其有关重汉隶而不卑唐隶的观点无疑值得我们深深的反思。 在第三章中,,首先探讨了王澍有关唐楷源于篆隶观点的内涵,在王澍看来,唐楷皆本于篆隶书体,他的这一观点来源于其对篆隶书体的重视,对他其它观点的提出是一个基础。其次阐述了王澍对褚遂良在书法史上地位的认识,王澍于唐代以来的书家之中极看重褚遂良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他认为褚遂良的书法陶铸有唐一代,且影响了宋代书家,唐代的许多大书家都脱胎于褚书,而褚遂良的书法,特别是他的晚年代表作《雁塔圣教序》,在王澍看来一点一画都来源于汉代的《礼器碑》,他的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把二王书法抛之一边,即体现了他对褚书认识的一种突破,更提高了篆隶书体的地位;王澍及其同时代的书家都热衷于唐楷的讨论,这影响了其后书家对唐楷的认识,而王澍有关褚遂良在书法史上地位的认识亦影响了其后书家有关褚书的理解,刘熙载的褚遂良为“唐之广大教化主”的观点无疑脱胎于王澍的观点,正是由于王澍对褚遂良书法的再认识,掀起了清代对褚书的重视,晚清的碑学家们无不受此启发,对此极力发挥,千方百计地把褚遂良拉到碑学的阵营之中。因此,以王澍有关褚书的认识为个案分析,可以找到篆隶书体与碑学思想的某种渊源联系。 WP=73 在第四章中,王澍一生临古不辍,在临古之余,王澍题写了大量的题跋,在这些题跋之中反映了他以古为尚的思想,本文在此章中从其遗貌取神说、浓墨求气韵浮动、人品与书品、草书观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其对传统书学的个人领悟,最后归结出传统的书统观念在王澍心中已在潜移默化中动摇之矛盾的书统思想。 在第五章中,对《兰亭序》、《圣教序》各拓本的比较研究及相关问题。王澍一生极重对《兰亭》书法的研习,对于其所见的各种《兰亭》拓本,他都一一临摹,并写出了大量有关《兰亭》的题跋;对于《圣教序》,王澍在积极收集其拓本之余,亦为其正名,认为怀仁《圣教序》有院体之名并不是其本身不好,而是由于“学弗能至者自俗耳”,而“碑中字未尝俗也”。王澍有关《兰亭序》、《圣教序》的研究表明对王羲之书法重视。 在第六章中,阐述了王澍有关汇刻帖的分类及对《阁帖》的研究成果。《阁帖》刊行之后,影响极为深远,历代翻刻者不计其数,由此带动了刻帖之风。王澍生活于刻帖极盛的清朝,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刻帖,他就其所见,取其盛有名者,予以分类研究。他对《阁帖》研究颇细,在临习《阁帖》之余,撰写成一部《淳化秘阁法帖考正》。《考正》是王澍的一篇力作,本文就王澍有关《阁帖》帖目中的姓名问题、职官问题、王羲之法帖的辨伪原则等等诸多方面均做了详细的阐述。对于王澍对《阁帖》的考正结果编制成《〈淳化秘阁法帖考正〉所考〈阁帖〉各卷细目表》,以资为《阁帖》研究者提供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J292.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全有;王申;;近二十年来清代书法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志华;陆游论书诗探论[D];兰州大学;2012年
2 宁楠;清代篆书“复古”之风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75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275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