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印论的依附性与独立性
本文选题:中国古代 切入点:印论 出处:《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摘要】:相对于中国古代其他艺术理论,中国古代印论出现较晚,受文论、乐论、书论、画论的影响较深,表现出极大的依附性。同时,印论本身又有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视角和审美个性,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印论的这两个方面,既不能互相取代,也并非矛盾对立,而是互补共存。要想正确运用印论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印论的依附性与独立性的辩证关系。
[Abstract]:Compared with other art theories in ancient China, the ancient Chinese imprint theory appeared later,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literary theory, music theory, book theory and painting theory, and showed great depend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Indian theory itself had its own unique aesthetic ideal and aesthetic concept. Aesthetic perspective and aesthetic personality show strong independence. These two aspects of Indian theory can neither replace each other nor contradict each other, but complement each other. We must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endence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Indian theory.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分类号】:J292.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斌;;支遁生平事迹及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辛刚国,巩聿信;东晋士族的艺术教育[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薛龙春;论“匆匆不暇草书”——兼及《非草书》的可靠性[J];东南文化;2002年07期
4 邵勇;;隋代文化征候及书家的无名状态[J];当代中国画;2008年02期
5 易菲;;艺术意境论探微[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戴丽红;;《周易》与和谐思想——兼论“和”的历史传承与反思[J];理论界;2005年S1期
7 李亚旭;“意在笔前”与“忘机兴发”——唐代书学之创作心理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8期
8 鲍金华;中古近代汉语副词“一往”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金丹;;从包世臣《国朝书品》论其书法批评观[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年04期
10 张传旭;杜浩;;反差与误解——颜真卿唐代书学地位的真实状况[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志勇;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继刚;汉灵帝鸿都门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金丹;包世臣书学的重新审视[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4 张克锋;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画论的会通[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倪晋波;秦国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吴欣;高诱《吕氏春秋注》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金传道;北宋书信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田苗;女性物事与宋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杨涛;东晋“新体”书法成因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10 戴丽琴;《世说新语》与佛教[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紫文;元代草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吴云峰;褚遂良书法师承及其楷书碑刻风格来源考辨[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冯亚军;书法侧锋用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梅跃辉;竖轴形式与明中晚期书法形式表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5 肖大平;王羲之生平、思想及其尺牍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唐英;庾肩吾诗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相金;历史地理视角下的中国酒业经济及酒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建伦;两晋南北朝文人雅集论考[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存良;书谱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迎春;《历代名画记》与《艺苑名人传》之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寒阳;;测测您的音乐素质[J];乐器;1988年01期
2 王仁湘;;中国古代进食具匕箸叉研究[J];考古学报;1990年03期
3 李继红;中国古代律体诗的形成原因[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4 陈世陔;;中国古代的组织决策[J];学习月刊;1996年06期
5 张小册;;空间中自由灵动的线——中国古代石窟造像对雕塑艺术史的贡献[J];美术大观;1998年01期
6 詹福瑞;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边缘化问题[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7 盛观熙;喜读《中国古代纸钞》[J];中国钱币;2004年04期
8 曹忠德;;古栈道——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J];水利天地;2006年10期
9 肖永明;;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层次把握——读《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2期
10 韩顺发;;中国古代马戏[J];中华文化画报;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一平;;当代中国环境法在伦理回归中的理念重建[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2 程方平;;略论中国教育的重要传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陈光;;“造化随顺”的思想背景——松尾芭蕉的“造化随顺”与中国古代自然观[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4 丁海斌;陈凡;;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之研究[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谢兵良;;弘扬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A];湖南省领导科学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培友;;“和”、“和谐”与“和平”思想及其演变轨迹[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7 刘笃才;;中国古代判例考论[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赵继伦;;《墨经》所呈现的中国古代思维方式[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9 张保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初探[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10 李平;;虚静·养气·神思——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现代阐释[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驭寰;6、中国古代哪一座城最有代表性,从规划上最能体现中国传统风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2 国忠;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三个主题[N];光明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杨竞;辽博打造“中国古代皇帝与名臣书画精品展”[N];辽宁日报;2007年
4 香港文汇报 范震威;钩深致远弓马循[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科馆;中国科技馆新馆盛装亮相奥运公园[N];大众科技报;2008年
6 ;中国古代体育有哪些迷人之处[N];北京日报;2001年
7 姜超峰;中国古代“物流”初探[N];现代物流报;2006年
8 光华;恢复久违的中国古代“歌诗”传统[N];音乐周报;2007年
9 好运;古代书画册页仍是市场最爱[N];中国商报;2006年
10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郭华平;中国古代审计思想略论[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2 王强;货殖名物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3 郑瑾;中国古代伪币研究—以宋代为中心[D];浙江大学;2004年
4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5 蒋传光;中国古代社会控制模式的历史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陈小葵;王权主义与中国社会[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戴庞海;先秦冠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8 董立军;中国古代造像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9 仲星明;中国古代印刷图形探源[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10 刘雁;中国古代设计艺术中的“动感”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有强;中国古代土地权利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王晓雷;中国古代名刺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霍丹;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D];苏州大学;2012年
4 彭静;中国古代美学之“化”范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云;中国古代檄文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叶瑞宾;龙骨车与中国古代农耕实践[D];苏州大学;2012年
7 王家封;中国古代老幼废疾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智微;中国古代“逸”范畴的结构与类型[D];云南大学;2010年
9 岳琦亩;简论中国古代担保制度[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10 揣静;中国古代投壶游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77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677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