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汉字文化圈西夏文、女书书法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7 07:56

  本文关键词:汉字文化圈西夏文、女书书法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央民族大学》 2012年

汉字文化圈西夏文、女书书法文化研究

冯继红  

【摘要】:人类从鸿蒙荒蛮走向发达文明,期间漫长与艰辛的足迹便是人类的历史。人类由一个个形单影吊的孤独者,走到氏族部落,走到阶级集团,走到民族国家,走到世界。我们说世界是分散的,也是整合的。从文字系统的视角来看世界的话,世界有五大主要文化圈:汉字文化圈、阿拉伯字母文化圈、印度字母文化圈、斯拉夫字母文化圈和拉丁字母文化圈。而“汉字文化圈”是指使用汉字和汉字式文字,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文化认同的民族与国家的概称。西夏文和女书是汉字文化圈汉字式文字中较成熟的、成体系的两种文字。西夏学和女书学都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显学,在历史、地理、文献、文字、宗教、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研究成果可谓丰硕。然而在书法领域学界对其研究则相对薄弱。本文旨在站在汉字文化圈的宏阔视觉,将女书、西夏文书法本体、书法文化研究上升到一个系统性。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语),扩大汉字书法以外的书法研究,以大文化视角将中国汉字书法、女书书法、西夏文书法等汉字及汉字式书法介绍给世界,用文字艺术的形式悬挂在世界各艺术展厅,当世人在欣赏东方这朵书法艺术文化奇葩的时候,有意无意间会找到了解中国文化大景观这把神奇的钥匙,这在国家文化战略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其研究要点如下: 1.首先界定什么是汉字文化圈?什么是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否就等同于汉字书法?在汉字文化圈中,除汉字书法以外的文字书法是否应涵盖在中国书法之内? 2.分析汉字文化圈中汉字式文字的西夏文特征,探寻其书法性,对其书法本体和美学品格做深入研究。书法是文字书写上的艺术和文化,西夏文书法本身蕴涵丰富的儒家、佛家和道家文化。 3.汉字文化圈中的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性别文字,从创制到使用、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着女性清爽隽秀的气息;生活的苦况赋予女书以悲情世界,汉字陌生化的文字又赋予女书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女书与海德格尔的“存在”有着天然的邂逅牵手。 4.探讨在汉字文化圈中西夏文书法与女书书法之间的在风格所呈现的迥异一壮美与优美的内外原因:由南北地域的差异所导致的书法风格的差异—质朴与清绮;由书写者性别的不同—男性与女性所导致的风格差异;书写者地位的不同—官方与民间所导致的风格差异。 5.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给予西夏文、女书书法艺术文化研究的重视,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是一种孤立的存在,书法是一种文化,西夏文、女书书法亦不例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文化生态的平衡。如果我们想要开拓更广阔的艺术文化视野,想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就必须跳出传统给我们的固有知识框架、欣赏趣味框架,认识到并承认,凡是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艺术文化现象总是有精华和独特的遗存(即使一些文化已经成为死体文化),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其文化基因,分析其性质,咀华含英,并将其转化到大文化生态圈中,把精华和独特提炼出来,使之转换、参与、构建到大系统的生态链中。这对现代中国书法文化价值的提升,对丰富中国书法文化的内涵是一个裨益之举。 6.西方浑沌学是一门以直观、整体为基点来研究浑沌状态和浑沌运动的复杂规律性的学问。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一个新的思维框架。因西方人传统上的思维习惯是重局部、尚分析,而对直观和整体是放之较次或忽略地位。浑沌学则给予了思维多元化的补充。而最为重要的是,混沌学所呈示出的思维方式与使用汉字的中国人的一贯重宏观、重整体、重直观的思维方式是吻合的。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以浑沌学世界所呈现的图景:有序与无序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平衡与平衡破缺的统一所具有的美学意义与充满哲思的汉字和汉字式书法有奇妙的暗合处,本论文试述之,以期发现汉字文化圈中的书法艺术文化的更大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292.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丽明;;“女书”的文字学价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

2 刘春侠;“女书”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冯天瑜;“汉字文化圈”刍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张丽;郭蕊;;性别角色与父权制专制下的女性悲剧[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孙昌盛;西夏建筑的艺术特性[J];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6 李学江;西夏时期的丝绸之路[J];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7 冯玉涛;西夏文形意字浅析[J];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04期

8 周有光;;汉字文化圈的文字演变[J];民族语文;1989年01期

9 张公瑾;;文字的文化属性[J];民族语文;1991年01期

10 聂鸿音,史金波;西夏文本《碎金》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虞晓勇;隋代书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彤;论非艺术因素与书法艺术的发展[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3 周侃;唐代书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鹏;晚明士人生活中的书法世界[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6 张羽翔;龙门北魏造像题记书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纪军;女书叙事诗与女性叙事[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晨昊;中国书法艺术中哲学思想及人格精神的体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梁勇第;两汉书法发展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邱子雁;民族文字中的汉字借用类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庞荣;论书法与音乐的同质性[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树华;;《沧浪诗话》的版本及其文字差异[J];黄海学术论坛;2011年01期

2 黄华;;自我分化的意涵及其对亲子互动的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梁启勇;;王褒《责须髯奴辞》校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林同华;简论中国原始社会的绘画美[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5 郭东旭;论北宋“盗贼”重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6 陈峰;试论宋初武将精神面貌的转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7 姚广宜;宋代国家藏书事业的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谢美生,王华之;王实甫居家定州考析(六则)[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郭东旭;宋朝招商政策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王菱菱;宋代矿冶业中的厢兵生产[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晓春;;《清语易言》的语言学价值[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潘琪;;公路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靖;;简论金代服饰[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4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吴加才;;本雅明理论的怀旧主题及其当下意义[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7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8 吕德文;;婚姻形式与村庄性质——转型期乡村婚姻形式的一项考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辛德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洁;大学捐赠基金运作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倩;农村低保对象的社会支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3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芳;武术套路与跆拳道文化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卢莹;清代东北地区物产变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齐朗;从文化建构视角论商务文本的翻译策略[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张睿婷;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荆兴梅;《飘》的女性主义解读[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王元鹿;由若喀字与鲁甸字看纳西东巴文字流播中的发展——兼论这一研究对文字史与普通文字学研究的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王元鹿;“水文”中的数目字与干支字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王元鹿;玛丽玛莎文字源与结构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高慧宜;;从傈僳族竹书之发生看文字发生的复杂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肖向东,刘文菊;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对男权文化的突围[J];河北学刊;2000年05期

7 拱玉书;楔形文字起源新论[J];世界历史;1997年04期

8 宋兆麟;;纳西族的刻划符号[J];化石;1981年04期

9 史燕君;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形成过程初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王元鹿;水文方位字研究及其对普通文字学研究的启发——兼论水文研究的必要性与方法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甘露;纳西东巴文假借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高慧宜;傈僳族竹书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力春;汉魏南北朝石刻书人考辨[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史燕君;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范常喜;甲骨文纳西东巴文会意字比较研究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曹萱;纳西哥巴文造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胡惠;方块壮字字体类型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5 陈永生;甲骨文声符与圣书字音符的对比[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6 范丽君;古壮字、喃字与汉字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庆媛;女书产生与存在的社会基础[J];学海;2004年05期

2 刘萍,马兴民;“中国女书”文字与清华女教授[J];中华儿女(海外版);1996年01期

3 何红一;女书装饰艺术的文化色彩[J];寻根;2001年04期

4 谢志民 ,邹建军 ,林冠兴;奇特而神秘的中国“女书”(英文)[J];Women of China;2001年04期

5 邹建军;对“女书”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回答[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田李隽;女书的女性文化透视及文化生态保护[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谭峻 ,唐功伟;传奇的女书与女性习俗[J];文史博览;2004年08期

8 刘春侠;“女书”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谢志民;江永“女书”概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10 杨仁里;女书研究综述[J];民族论坛;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远藤织枝;;中国女书的文化价值[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李俊娜;;女书、假名初造字比较研究[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王鹏;孙茂松;;Win32平台下女书拼音输入法的设计与实现[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谢志民;;“女书”中的百越文化遗存[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5 谢志民;;论女书是瑶字不是汉字[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锋;;社会文化属性与文字的发展——以汉字系文字为例[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蔡建军;;中华文明的源与流——关于永州古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价值判断[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8 沙黎黎;;茶缘[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9 顾全罗;;《创脩滑石涧堡砖城记》碑文[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9年第1期[C];2009年

10 邓章应;;文字的命名理据与命名原则[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飞战;[N];光明日报;2011年

2 马晓京;[N];中国旅游报;2002年

3 卞建立;[N];农民日报;2009年

4 记者 张新国 通讯员 唐晓君 莫胜;[N];湖南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任正英;[N];中国妇女报;2010年

6 明星;[N];中国妇女报;2004年

7 记者 博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刘玉琴;[N];人民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刘玉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10 通讯员 魏大江;[N];湖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冯继红;汉字文化圈西夏文、女书书法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晓颖;对外汉语有效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凤川;《文明论概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美才;女书中的女性教育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段洁馨;基于女书传统文化元素在江永瑶族服饰上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俊娜;女书、假名及谚文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蒋甜梅;社会文化角度下女书作品的语言特色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红金;“女书”世界里的江永女性[D];中南大学;2005年

6 钟云萍;江永女书的法文化探析[D];湘潭大学;2007年

7 马文婷;江永女书文字的性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谢燮;女书中的疑似甲金文借字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郎丽;基于女书的文字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10 乐伶俐;女书:教育学的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汉字文化圈西夏文、女书书法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5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95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e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