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唐代书法艺术的成就及其贡献[1]

发布时间:2016-12-02 11:35

  本文关键词:唐代书法艺术的成就及其贡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1999 年 6 月        内蒙古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un, 1999

第 28 卷 第 3 期  Jou rnal of Inner M ongo lia N o rm al U n iversity ( Ph ilo sop hy & Social Science)   V o l. 28 N o

. 3

唐代书法艺术的成就及其贡献
李志平
( 内蒙古师范大学 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 摘 要 ]  唐代书法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书家、 书体、 风格流
派, 还是书法理论, 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与唐代开明政治和唐太宗的鼎力推崇是分不开 的。 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颜真卿、 张旭、 怀素、 柳公权等一代大家们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 世楷模。 这的确是一个开宗立派、 人才辈出的时代。

[ 关键词 ]   唐代; 书法; 颜真卿; 风格 [ 中图分类号 ] J 292.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127623 ( 1999) 0320116205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无论从哪个 视角哪个方面进行评价, 都是极为精彩和辉煌的一 章。 唐太宗文治武功的胜利和所推行的开明统治, 直 文化自由和中外交流频繁这一兴盛的局面。 著名历史 学家范文澜评价说:“唐朝国势强盛, 经济繁荣, 在中 在这个基础上, 承袭魏晋南北朝遗韵, 并有所突破和 发展起来的唐文化, 博大精深, 辉煌灿烂, 不仅赫然成 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 也达到了当时世界文化的高 峰。 例如, 在文学方面, 充满智慧和表现力的唐人们, 在古体诗的基础上, 从形式到内容创造性地发掘和拓 宽了诗歌的路子, 以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 尽致, 使唐诗成为中国文学百花园中最为夺目的一朵 奇葩。 美术方面, 则产生了阎立本、 吴道子、 王维、 周日方 等诸多杰出画家。 无论是宗教画、 风景画还是人物画, 其取材和表现手法更贴近生活和自然, 如王维的 “诗 中有画, 画中有诗” 的艺术主张, 直接推动了中国画的 多元发展, 他本人也成为文人画的先驱。 此外, 在雕 塑、 音乐和舞蹈等各方面也均有了很大的突破, 无论 是石窟雕刻和泥塑, 还是代表唐代音乐最高成就的作 品 《霓裳羽衣曲》 和 《霓裳羽衣舞》 , 不仅风行整个唐 唐代书法在这样一个丰富的、 充满活力的政治文 化背景下走向兴盛, 的确是历史所使然。 当然, 在这个 用。 一是唐太宗李世民对书法艺术的钟爱和推崇; 二 是唐代 “书学” 的创立和施行。 唐太宗文韬武略、 治国 有道, 对书法尤为看重和偏受, 几乎达到了痴狂的地 步。 他曾命虞世南选购王羲之墨迹三千六百幅, 然后 张于寝殿的墙壁上, 朝夕坐卧观赏, 并赞其书 “尽善尽
( 李世民 ) 。 同时他还为 美, 其惟王逸少乎” 《王羲之》

接带来了国家统一、 政治进步、 军事强大、 经济繁荣、 代, 而且不少创作和表现手法成为历世不易之法。

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 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 ” 过程中, 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

的伟大诗人们把诗歌这一文学表现形式演绎得淋漓 《晋书?王羲之传》 作赞辞, 由此可见, 一位前朝书法 家在他心目中竟有如此之大的影响。 事实上, 也正是 唐太宗的鼎立推崇, 才使王羲之被历代帝王和书法家 们尊为书圣, 将其作品奉为神品。 据史载, 贞观十四 年, 唐太宗写真、 草书于屏风, 以示群臣, 其笔力遒劲, 为一时之冠。 作为一代皇帝, 在政务繁忙之暇, 对书法 艺术有如此精辟之见地, 实属难能可贵。 贞观十九年,

[ 收稿日期 ]  199924215 [ 作者简介 ]  李志平 ( 1962 ~ ) , 男, 内蒙古杭锦后旗人, 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助 理、 讲师。

?116?

唐太宗回到他父子起兵的发祥地—— 晋阳 ( 今太原) , 为答谢唐叔虞在暗中神 其父子, 起兵灭隋成功, 在 晋 祠住了两个多月, 亲笔撰写了 《晋祠之铭并序》 一 文, 刻石立晋祠, 此碑又称 “贞观碑” 。 碑的全文共 1203 个字, 分四段: ( 1 ) 歌颂唐叔虞兴邦建国的清政; ( 2 ) 赞 美晋祠山明水秀的风景; ( 3 ) 揭发隋炀帝的暴乱; ( 4 ) 感谢唐叔虞的神恩。 真可谓洋洋大观。 其书法用笔遒劲, 结构雄奇, 通 篇格调飞逸洒脱、 气象万千。 历史上拓印无数, 影响深 远。 直到今天, 此碑依然完好无损地立于山西太原晋 祠, 吸引大量书家与游人观赏。 可以这样说, 没有唐太 宗的倡导, 唐代书法不可能如此兴盛, 而没有唐代书 法的兴盛, 整个书法历史全貌就不可能如此多姿多 彩。 唐代书法兴盛的另一个原因, 就是 “书学” 的创 立。 “书学” 是唐代最高学府国子学、 太学、 律学、 四门 学、 书学、 算学中的一种, 专门以此培养高级书法人 才。 实际上, 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专门书法教育 就是从唐代开始的, 书学教授的内容不再是单独技法 的训练, 而是包括系统完整的书法理论知识。 唐翰林 院有侍书学士, 国子监有书学博士, 科举中有书科, 吏 部又以书定选, 书法成为晋升的途径之一。 这的确是 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书法得到每一个人的尊重, 并 成为一个人的文化象征, 也成为一个时代、 一个民族 的文化标志。 历史上人们为什么把人品与书品并提, 为什么强调字如其人, 说明书法艺术的内涵不仅包蕴 丰富, 而且其人文价值亦是多元的, 有时可与人的价 值等同起来互为参照。 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这就是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 唐人不仅发现了这一 点, 更重要是在大一统官本位的中央集权统治下把书 法艺术置于一个显赫的位置并加以审美和利用, 这确 实是远见卓识。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书法艺术走向 兴盛, 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唐代书法的中心是法。 法, 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 概念呢? 就是指法度, 指创作过程中的形式和要求, 是 一种规矩。 法的美学观要求书法创作要纳气韵于法 度, 融形质于神采, 从而达到书法形式与内容的完美 结合。 书法艺术发展到唐代, 尤其是经过王羲之的变 质为妍, 脱尽隶意的书法变革, 草书、 行书和楷书趋于 定型, 法度完备。 无论是用笔、 结构和布局谋篇以及格 调, 都形成一种基本的创作规则和方法。 唐代书法家 就是在这样一个原则和前提下进行创作的。 他们虽然

对王羲之备加尊崇, 却并非局限於对其书法的机械模 仿, 而是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对王羲之的书法加以研 究、 整理, 取其基本的笔法、 结构和章法作为自己书法 创作所依据的基本原理, 然后在此基础上自出机杼, 进行个性创作。 不仅如此, 唐人还从魏晋南北朝及隋 代的书法中大胆吸取精髓丽质, 灵活通变, 以自我气 质性灵和审美理想为其书法的精神内质, 创造出形式 多样、 各具特色的充满个性的作品, 也使得唐代书法 名家辈出, 气象万千。 从欧阳询到褚遂良, 从颜真卿到 柳公权, 从张旭到怀素, 都以其独特高超的艺术表现 手法和浓重鲜明的个性风格光耀史册, 影响力几乎超 过王羲之。 纵览唐代书法的发展历程, 大致经历了初唐、 中 唐和晚唐三个阶段。 初唐是对前朝书法的继承和吸 收, 处于准备阶段。 中唐是真正意义上唐代书法风格 的创立和成熟期, 达到了书法艺术美的极致。 晚唐则 是对唐代书法艺术的延伸与反思。 初唐书法基本上是魏晋南北朝及隋朝书法的延 续, 其总体风格几乎为王羲之书风所覆盖。 这种书风 的形成, 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的结果。 代表人物 有虞世南、 欧阳询、 褚遂良和薛稷, 历史上称为 “初唐 四杰” 。 此四人均是由隋朝入仕唐代的, 他们书法创作 的一个共同点都是以王羲之笔势、 笔法为基础, 兼融 南北朝鲜活的丽质, 而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 们的书法将自隋代发展而来的书法格局推向了一个 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以, 初唐书法的成就可以看作是 隋朝书法的顶峰, 又是唐代书法的基石, 为此后形成 具有鲜明唐代时代特色的书风, 作了必要的铺垫。 在 书法史上, 由于虞世南、 欧阳询、 褚遂良和薛稷其作用 和影响不同, 因此, 后世评价也各有区别侧重。 这里, 首先应该提出的是初唐书法大家虞世南。 虞世南, 字伯施, 浙江余姚人, 其书法得智永禅师的亲 自指点, 并学得 “二王” 笔法精髓。 其书法运笔秀约典 雅, 结体婉丽和协、 风姿绰约、 气韵生动。 他善於借鉴 前贤风骨神韵, 但又不囿於前人遗范旧规、 自出机杼、 别具一格。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 在其 《书断》 一文中 评其书说:“其书得大令之宏规、 含五方之正色。 姿容 秀出, 智勇在焉。 秀岭危峰, 处处间起。 行草之际, 尤所 偏工。 ” 唐太宗李世民对虞世南更是鼎力推崇, 曾赞誉 他身兼五绝, 一曰德行; 二曰忠直; 三曰博学; 四曰文 词; 五曰书翰。 并因为虞世南沉静寡欲, 容貌儒雅, 博 学多才, 议论正直, 唐太宗屡次加封他的官职。 平时在

?117?

政务之暇, 虞世南借和唐太宗切磋书法的机会, 常以 这一点无论在中国政治史上, 还是在书法艺术史上都 是应该着意书写的一笔。 因为, 从书法产生发展到唐 代, 书法艺术竟成为历代的政治家们展现其文韬武略 的一个载体, 尤其是适逢太平盛世, 从文武百官到黎 民百姓难免要为一代君王歌功颂德、 树碑立传。 这时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 书法家所扮演的角色无论是其 个性还是其态度都不同程度带有被动或者依附的色 彩。 而虞世南在这些方面却很鲜明地表现出一个书法 家的人格魅力与尊严。 虞世南留传至今的主要作品有 《翰墨帖》 、 《贤土帖》 和草书 《论道帖》 、 《关内帖》 等。但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 《孔子庙堂碑》 。 此碑为虞世南
69 岁时所作。文章记述唐高祖五德九年, 对孔子二十

上。 就连一贯挑剔的米芾也不得不称赞褚遂良书法在 以企及。 褚遂良的代表作品有 《伊阙佛龛碑》 、 《孟法师 碑》 、 《房玄龄碑》 和 《雁塔圣教序》 , 其中, 前两碑是褚 遂良中年时期的力作, 方正宽博, 庄重高古; 后两碑分 别作于 57 岁和 58 岁, 属晚年作品。 这里特别需要指 出的是 《雁塔圣教序》 , 这是褚遂良的抗鼎之作, 该碑 仪态明净雍容, 渗透着风韵天成的节奏感。 褚遂良正 是以其独特的书风和厚实的艺术造诣, 与欧阳询和虞 世南并立于初唐书坛, 为唐代楷书以后的走向和发展 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后来的李邕、 张旭、 颜真卿、 柳公 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处在时代转折点上或者是开时代之先的先锋人 物, 的确对来者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有了欧阳询、 虞世南及褚河南等标领一代书风的探路者, 就自然而 然地有光大发扬的继承者。 当然这对于中唐书法艺术 的全面兴盛来说也是一种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的事 情。 通过唐太宗的推崇倡导和文人雅士们的呼应, 又 经过近百年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 书法艺术同诗 歌、 绘画、 音乐等其它艺术一样, 迎来了创作上的辉煌 时期, 成为备受人们称道的盛唐文化的一部分。 至此, 唐代书法彻底摆脱了前朝书法的束缚, 尤其是 “二王” 秀娟清雅书风的影响, 而走向雄奇豪放。 书法家的个 性和激情开始借著书法这一载体得以充分的展现和 张扬。 李邕的行书; 颜真卿、 柳公权的楷书; 张旭和怀 素的草书; 李阳冰的篆书均能各领风骚, 卓然不群, 表 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艺术个性。 李邕 ( 675 ~ 747) , 字泰和, 官至北海郡太守, 人称 李北海。 他因秉性梗直, 才气逼人, 而在书法上独树一 帜, 成为一代大家。 也正由于这一点, 而屡遭贬谪, 最 后在 73 岁高龄时竞遭宰相李林甫陷害, 被杖杀于庭 前。 纵观李邕的书法, 其聪颖不羁之才和倔强的性格 跃然于笔墨尺幅之中。 他们的书法既深厚又飘逸, 既 灵巧又平正, 险劲而不狂怪, 姿肆而不怒张, 可谓恰到 好处。 李邕在书法史上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能吸取前人 丰富的艺术营养的基础上独辟蹊径, 创立新体, 他的 代表性书体行书, 植根于 “二王” , 但又能加以变革, 不 仅行笔节奏较王羲之行书快, 结体也更加自由奔放。 李邕对待书法是真诚的, 但又是非常有见地的, 他有

古代帝王为政之得失, 加以规谏, 深得唐太宗的看重。 唐代书法家中风格最为秀颖, 并自成一家, 非别人可

候, 书法艺术是最能起到这种传媒作用的绝妙手段。 方圆兼施, 刚柔相济, 结构宽博丰美, 体势婉畅流动,

楷书 《昭仁寺碑》 、 行书 《积年帖》 、 《汝南公主墓志》 、 权、 赵佶、 米芾、 赵孟兆页等历代大师均从褚遂良的书法

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葺孔庙之事。 碑文长达 三千余字, 整篇气势连贯, 整饬有法, 而且运笔俊逸疏 朗, 外柔内刚。 结体修长雄健, 中和静美, 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影响。 而初唐另外两位堪称书法大师的人物便是欧阳 询和褚遂良。 欧阳询, 字信本, 官至太子率更令, 世称 欧阳率更。 书法学习王羲之, 得其神髓, 凝重险劲, 端 庄峻拔,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他 的楷书融合了魏晋南北朝碑的特点而自成一家, 稳 重、 简练、 方劲、 深穆, 化矫野为文明, 引旷达为端雅, 开一代书风, 人称 “欧体” 。 在这里可以毫无夸饰地说 欧阳询是书法史上真正的结构大师。 他传世的楷书作 品有 《九成宫醴泉铭》 、 《化度寺邕禅师塔铭》 、 《虞恭公 温彦博碑》 、 《皇甫诞碑》 、 《姚辨墓志铭》 , 以及行书 《梦 奠帖》 和 《张翰思鲈帖》 等。 其中以 《九成宫醴泉铭》 最 为著名, 也最为精彩, 堪称中国楷书之典范。 此碑立於 唐贞观元年 ( 632 年) , 魏征撰文。 碑高 7. 4 尺, 宽 3. 6 尺, 楷书 24 行, 每行 50 字, 为欧阳询 76 岁时的得意 之作, 结体端庄, 法度森严, 清虚疏朗, 劲拔险绝, 的确 达到了炉火纯青、 人书俱老的地步, 千余年来被奉为 楷法之极至。 在初唐书法家中, 褚遂良是另一位领异标新的大 家。 他对于王羲之书法精研深究, 并深得其神韵, 用笔 秀逸婉约, 采用外拓与内压相结合的方法, 姿态稳健 而清远古雅。 古代书家、 评论家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或 称其字里生金, 行间润玉; 或称其高古直追 “二王” 以

?118?

一句千古名言是 “似我者俗, 学我者死” 。 这是他几十 独特的个性, 反对一味模仿, 步人后尘。 这也正是李邕 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这在其作品 《麓山寺碑》 和 《李 秀碑》 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是张旭和怀素草书艺术的崛起。 张旭, 字伯高, 官至金吾长史。 他的草书继承了张 芝草书的特点, 又尽情发挥, 从而形成了笔势姿肆放 纵, 线条厚实饱满、 连绵回绕、 跌宕多姿的书法风格, 开创了草书艺术的崭新局面, 被誉为 “狂草” 。 狂草与 一般书体的差别在于它气势磅礴、 千变万化, 书法家 借助它更容易表述自己的冲动和激情。 它看似无序无 法, 线条与结构的空间伸缩力好像自由多变, 不受约 束, 实际上一招一式无不法度谨严、 规矩方正。 作为一 代大家正是善于把握和利用这种冲突和矛盾而成就 自己的艺术理想的。 这在其 《古诗四贴》 和 《肚痛贴》 等 代表作品中得到出神入化的表现。 与张旭不同的是, 怀素身居佛门、 性情疏放, 无论是意识还是行为均表 现出一种我行我素羁傲不驯的个性特征。 他的书法就 草书不相钩连的格局, 使草书气脉更加贯通, 更加丰 富多彩。 同时, 字体的大小、 长短及布局的对比, 突破 了以往整齐、 均匀和呆板的俗套, 通篇章法更加错落 有致, 富有浪漫主义情调。 不仅如此, 怀素还以其善于 用笔和用墨著称。 通览怀素作品, 尤其是其代表作 《自 叙贴》 和 《苦笋贴》 中, 很少用张墨, 笔画瘦劲而极富弹 力, 艺术家的个性和情绪得以充分的展现和外化。 当然, 有唐一代书法风格的真正确立, 还是从颜 真卿开始的。 他不仅是中唐书法的代表性人物, 而且 对整个后来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真卿, 字清臣, 因封鲁郡公, 故世称颜鲁公。 他 的书法汲取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艺术营养, 并广泛学 习篆、 隶、 行、 楷、 草等各种书法的用笔特点和字形结 构, 取法乎上, 博采众长。 颜真卿不仅善于藏锋和中锋 的巧妙应用, 而且更注重行笔的提按和顿挫, 笔画极 富弹力, 世称 “颜筋” 。 在楷书结构方面, 颜真卿吸收了 篆、 隶的特点, 以篆隶入楷, 正面取势, 使左右竖画略 带外拓弧形, 且横轻竖重, 整体结构极富张力, 并成为 后世楷模。 而颜真卿的行书, 不仅内含籀篆之法, 更挟 带金石之气。 运笔指腕并用, 笔锋转折丰富自然, 尤其 是大量枯笔的运用, 更增添了作品豪迈奔放的不凡气

势, 给人以刚健、 力度和雄浑苍劲的美感。 如代表作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书法史上经常将颜真卿的人 品和书品结合起来进行审美, 这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 和历史原因。 我们仅从他们代表作品 《东方朔画赞》 、 以看出这都是时代斗争和他个人性格冲突的产物。 还 在盛唐一派升平繁华之时, 颜真卿就已洞悉了社会上 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并且发现了安禄山的反叛迹象。 因此, 他在任平原太守时, 以预防淋雨为借口, 修浚城 池, 招募丁壮, 暗做反战准备。 安禄山派人刺探军情, 颜真卿巧妙与之周旋, 并同游于平原的东方朔祠, 写 下了早期书法的代表作 《东方朔画赞》 , 通篇作品给人 以清雄遒逸、 气宇轩昂的感受。天宝十四年 ( 755 年) , 安史之乱爆发, 颜真卿联络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 河朔, 合兵二十万与之抗击。 在战斗中, 颜杲卿全家父 陷子死, 侄儿季明死得尤为惨烈。 颜真卿在悲愤中写 成 《祭侄稿》 , 成为行书史上的千古绝唱。 后来, 颜真卿 官贬抚州, 开始从神话中寻找创作的冲动, 写下了 《麻 姑仙坛记》 这篇彪炳史册的楷书杰作。 而 《大唐中兴 列作品, 标志着颜真卿书法艺术进入了黄金时代, 其 独特风格的确立, 在这些作品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颜真卿处在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时代, 刚正不阿的 性格使他和他所处的时代不断产生激烈的冲突, 以至 在他 75 岁高龄时还受宰相卢杞陷害, 最后被李希烈 杖杀。 结束了他作为政治家和书法家辉煌的一生, 也 使他的人品和书品高度融合并臻于完美。 柳公权是继颜真卿之后又一位唐代书法的集大 成者, 其书风清劲挺拔、 俊秀深厚、 自创一格, 被人称 为 “柳体” 。 其书法艺术水准和影响, 几乎与颜真卿并 肩, 后人因此常将 “颜柳” 并称。 柳公权书初学王羲之, 后从欧阳询和颜真卿的书法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 养, 而自立新意、 别出一格。 其书法的主要艺术特征是 顿挫分明, 提按清晰, 浑厚挺拔, 结体精练舒展, 峻挺 浑厚, 整体格调给人以刚健爽朗, 神气完足的气象。 柳 公权尤为善长利用长短、 相背、 粗细、 方圆、 俯仰、 揖让 等冲突和变化, 取得欹中求稳, 险中求定的效果, 使结 构错落变化、 妙不可言。 柳公权书法艺术的主要成就 突出地表现在 《玄秘塔碑》 和 《神策军碑》 上。 《玄秘塔 碑》 , 书於 814 年, 柳公权时年 63 岁。此碑运笔方圆兼 施、 刚柔相济、 力守中宫, 体势遒健舒展, 豪爽中透露

年艺术实践的经验之谈。 他主张艺术的创作应有鲜明 《祭侄稿》 就突出地反映了颜真卿的这些艺术特征。

中唐书法真正开始走向兴盛的一个重要标志便 《祭侄稿》 和 《大唐中兴颂》 的创作起因和过程中, 就可

整体而言, 多是连笔连字, 突破了过去章草和 “二王” 颂》 、 《李云靖碑》 、 《颜维贞家庙碑》 和 《告身帖》 等一系

?119?

秀朗之气。 《神策军碑》 书於 843 年, 柳公权时年 65 岁。 该碑可谓臻达柳公权书法之极致, 无论运笔、 结体 和通篇气势极为精到老辣、 神采粲然。 历史上把柳公 权列为颜、 欧、 柳、 赵四大楷书名家, 是对其书法成就 的认同和肯定。 晚唐书法, 正如唐代的国势一样, 呈现出衰败萧 条的气象。 身居乱世的士大夫文人已经没有盛世文人 的那般壮志豪情, 他们惶惑、 自危的心理压力左右着 他们生存的节奏和对待艺术的态度。 为了在动荡不安 的时代中寻求安宁和幸福, 就不得不调整其处世的方 式和生活的观念, 从而也自然而然地改变了他们的书 法审美追求。 另外, 就书法艺术本体发展而言, 从魏晋 南北朝的繁荣到中唐的全面兴盛, 其法则和规律趋于 成熟并程式化。 人们对待书法的态度, 评价书法的标 准很难出此圆囿。 因此, 整个晚唐的书法只能是顺沿 着前期的创作路子做力所能及的延伸。 只是到了唐末 五代的杨凝式却异军突起, 给书坛带来清新强劲的个 性冲击。 杨凝式 ( 873 ~ 954 年) , 官至太子少师, 故世 称杨少师。 杨凝式书法主要师法欧阳询、 颜真卿和怀 素, 同时上溯魏晋, 并得二王的遗风。 在此基础上, 他 将个人对书法的理解及狂放洒脱的个性融于书法创 作之中, 从而形成潇洒纵逸, 隽丽酣畅的艺术风格。 这 从其代表作 《 花帖》 和 《神仙起居帖》 中可以看出其 运笔不仅内含颜筋柳骨的底蕴, 而且气韵上亦有王羲 之 《兰亭序》 的风范, 通篇作品给人以旷达飘逸, 变化 多姿的审美愉悦。 杨凝式书法的成就和贡献在于不仅

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冲击着唐末至五代沉寂的书坛, 更重要的是为宋代书法的发展提供了艺术的滋养和 借鉴。 唐代书法兴盛繁荣的另一个标志, 就是书法理论 的研究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发展几乎与书法 创作同步, 而且不再局陷于对技法的简单归纳, 评价 的范围几乎包括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书家、 书体、 书品还是创作风格、 流派, 在唐代的书法理论研 究中都趋于系统和完善。 代表人物是孙过庭的 《书谱》 和张怀 的 《书断》 。 孙过庭的 《书谱》 视野开阔, 高屋 建瓴, 他从书法史的角度展开论述, 内容涉及各种书 体的演变及其特征, 书家的情感个性与书法的关系、
( 五合指: 神恬务闲、 创作过程的 “五合” 和 “五乖” 感惠

徇知、 时和气润、 纸墨相发、 偶然欲书。 五乖指: 心遽体 留、 忘违势屈、 风燥日炎、 纸墨不称、 情怠手阑) 及书法 的风格与流派等, 言之成理, 论之有据, 其在书理论上 的价值广为后人所重视。 张怀 的 《书断》 分上、 中、 下 三卷, 上卷对书法的十种体势: 古文、 大篆、 籀文、 小 篆、 八分、 隶书、 章草、 行书、 飞白、 草书的产生源流及 艺术特征作了介绍和评述。 中卷和下卷按神、 妙、 能三 品分类, 评述历代书家, 史料宏富, 评述精当, 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 唐代书法艺术可谓洋洋大观, 很难一一尽 述, 在此, 我们只能作一简单梳理, 也算是对这一时代 书法艺术成就与贡献的总结。

[ 参 考 文 献 ] [ 1 ]  金开诚, 王岳川 . 中国书法文化大观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 2 ]  陈康 . 古代艺术三百题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 3 ]  陈振濂. 书学概论 [M ].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0. [ 4 ]  陈振濂. 书法美学 [M ]. 西安: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6. [ 5 ]  徐利明. 历代书法论文选 [M ].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 1983.

[ 责任编辑 张九玲 ]

?120?



  本文关键词:唐代书法艺术的成就及其贡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1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01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2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