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大陆地区甲骨文书法实践状况研究
[Abstract]:This is a special histo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review of oracle calligraphers' work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practice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in the whole 20th century.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practice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in the whole 20th centur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which are caused by the angle of interpreting the original texts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and the different starting points of participating artists. In the first part, Luo Zhenyu (chapter one) and Dong Zuobin (chapter two). Luo Zhenyu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oracle writing. His practice of association and writing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s, with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and supporters. But he also apparently left a lot of regrets because he wa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his research. Dong Zuobin, like Luo Zhenyu, is first of all a paleographer, but he is a scholar with a modern sense, and he can use more novel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His imitation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and his suggestion to observe the learning methods of original films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after the further study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In addition, some writers similar to Luo and Dong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such as Ye Yusen, Ding Ren, Ding Foyan, Jian Jinglun, etc.)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ir overall historical atmosphere in practice. The third chapter is later Rong Geng, Shang Chengzuo and Guo Moruo. The second part is the next part. The turning point is Hu Xiaoshi, Pan Tianshou, Lu Weizhao and others. Their writing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is obviously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upper calligraphers. On the premise of respect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oracle-bone characters and focusing on artistic interpretation, they constitute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oracle-bone texts and open the atmosphere of freehand brushwork. In its interior (Chapter 4), 1978 was another important watershed, and the practice since then has really formed a new pattern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one. Since 1980, the national calligraphy exhibition has brought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calligraphy world. Through the exhibition, the calligrapher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calligraphy, they have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format, composition and ink of calligraph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alligraphy presents a pluralistic development. The writing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has also made different progress in the aspects of glyph, brushwork, composition and so on. To sum up, the practice of the hundred years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calligraphy is a complex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clue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hopes to draw a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with reference value.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2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跃速;蒋承勇;;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中的“毁坏”意识[J];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2 张兰芳;;20世纪《艺术概论》之“艺术本质”研究状况述评[J];黄河之声;2011年14期
3 刘艳芬;周玉忠;;美国20世纪双语教育发展状况解析[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4 俞金尧;;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J];世界历史;2011年03期
5 李炜;;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与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发展[J];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乔志强;;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观的嬗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3期
7 刘涛;;20世纪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研究之进程[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8 陈伯礼;高长思;徐信贵;;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营造及其启示[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11期
9 万建中;;20世纪中国故事学:发现民间故事的现实意义[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苏静;;崇高的暧昧——多元化审美标准语境下的20世纪90年代文学[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柴宇平;;儒教:20世纪的境遇与思考[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2 许结;;20世纪赋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施发笔;;评20世纪最后一部修辞学专著——王希杰《修辞学导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4 王立群;;20世纪“选学”文献述略[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张杰;;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6 黄幸纾;;大陆地区毒理学专业的教育[A];海峡两岸首届毒理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郑继旺;;大陆地区药物滥用和戒毒问题简况[A];海峡两岸首届毒理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衣保中;;20世纪东北区域土地开发模式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李晓光;;跨越“卡夫丁峡谷”:20世纪的中国理性[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王思明;;20世纪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萌;《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出版[N];音乐周报;2003年
2 陈立;弗里茨·翁德里希[N];音乐周报;2004年
3 ;20世纪人类经典发明有10项[N];科技日报;2000年
4 王鸿;闪亮的人物传记 回忆20世纪足迹[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孙伟华;再见,20世纪[N];中国质量报;2000年
6 佳甸;20世纪发明的革命性家电[N];解放日报;2000年
7 方松华;反思20世纪中西哲学比较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20世纪若干书籍扫描[N];北京日报;2001年
9 王娟熔 张学全;科技改天换地一百年[N];大众科技报;2000年
10 俄苏-30;20世纪——航空大事记[N];解放军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红;论20世纪60年代农村“四清”运动[D];浙江大学;2004年
2 刘国军;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动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关红实;在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情境中的吕斯百[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屈书杰;从种族隔离到学校一体化:20世纪美国黑人教育[D];河北大学;2002年
5 伊克巴尔·吐尔逊;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徐清;20世纪中国书学疑古考辨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姜倩;幻想与现实:二十世纪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D];复旦大学;2006年
8 徐秀明;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9 宛少军;20世纪中国连环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10 周晶;20世纪前半叶西藏社会生活状态研究(1900-1959)[D];西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冬梅;写实主义的百年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朋;论20世纪以来美国的民主输出[D];山东大学;2007年
3 彭融;20世纪新疆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王俊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D];武汉大学;2004年
5 戚梅;论二十世纪扬琴音乐的分期[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夏新凤;论李金发美育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敏;拉丁字母标志设计探议[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8 林镇国;20世纪中国通史编撰史导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魏衍华;二十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的成就与特征[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靳艳华;试论刘国钧对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54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254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