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学的理论与帖学的实践——翁方纲书学矛盾现象解读
[Abstract]:Weng Fanggang's calligraphy has the contradictory phenomenon of "the theory of tablet study and the practice of post study". He was not only the most popular scholar at that time, but also the key figur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alligraphy. There are two reasons for this contradiction: first, Weng's multiple identities as a Neo-Confucianism and a Sinology goldstone scholar led him to adopt a balanced attitude towards Neo-Confucianism and Sinology, sometimes respecting reason and sometimes Shang Han. Chongli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placards, and Shang Han specializes in textual research. Multiple identities provide a prerequisite for the emergence of this contradiction. Second, Weng is in the beginning period of the rise of tablet science and the continuation period of the post study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and the long process of the rise of tablet science and the decline of post study. It provides a time condition for this contradiction to come into being. Although Weng Fanggang's calligraphy practice and theory are contradictory, there is a little-known unity behind the contradiction, that is, the ancient, thick and solid calligraphy style of his calligraphy. His dual identity makes hi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calligraphy from post study to tablet study.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分类号】:J292.2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建;晚清贴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颂;乾嘉文言小说作者阅读视野与作品故事来源(续)[J];蒲松龄研究;2003年02期
2 顾元;体制与道德的背反——中国传统司法的背景及困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韩昌洋;试论徐渭的生活经历对其文艺创作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4 秦宗财;明清徽商的休闲生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郑学益;思想制胜的新世纪营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张学智;中国实学的义涵及其现代架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李耀建;;汉代刺史制度研究及其现实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赵夏;近代北京与西北边疆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9 刘贵福;钱玄同与五四思想革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疏仁华;利玛窦与西学东渐平议[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广超;;四库馆臣辑《永乐大典》佚书考[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刘玉才;;阮元与诂经精舍的学术崇尚[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王杰;;第十五章 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思潮[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4 朱康有;;《明儒学案》中的“实学”意考[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朱晓鹏;;论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民主启蒙性质[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晓东;;明代监阁体制探赜[A];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7 欧明俊;陈X;;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王夏刚;;学政与清代学术[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9 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10 邹小站;;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姚兴富;耶儒对话与融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郎晓玲;十八、十九世纪中英鬼小说主题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蔡堂根;中国文化中的人神恋[D];浙江大学;2004年
8 吴晓明;明代中后期园林题材绘画的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9 杨春晓;满船书画同明月[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10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虹;周春及其《红楼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2 李岚;张心(氵山一王攵)与《伪书通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孔德立;郭店儒简与子思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友良;理性化的思考与启蒙——严复思想体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凤青;傅斯年与中国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逄锦波;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构成[D];青岛大学;2002年
7 侯小强;王夫之非议“诗史说”原因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龙秋;“六经皆史”说考论[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9 韦春莺;“女性”视角,“男性”世界[D];华侨大学;2003年
10 李昊;《焦氏易林》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海宽;;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故宫藏“刘墉纸本小楷册”赏析与修复[J];东方收藏;2011年07期
2 朱乐朋;;乾嘉学者的书法交游活动考察[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郑付忠;;论褚遂良改写“怏然”之可行性[J];艺术百家;2010年S2期
4 秦琴;宋芳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学术渊源初探[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年03期
5 梁鸿;苏全有;;有关康有为的书法思想研究及相关思考[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黄永年;;唐人楷书述论[A];唐史论丛(第五辑)[C];1990年
2 叶鹏飞;;浪漫主义书风的绝响——傅山书法之意义[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冯其庸;博学宏通 显幽烛微[N];中国艺术报;2002年
2 沈鹏;韩国书圣金正喜的启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3 马 力;皇族中的书作精品[N];中国艺术报;2004年
4 徐行;老年人学隶书见效快[N];人民政协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朱乐朋;乾嘉学者书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欢;清代中后期文士题材人物画初探[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3 刘金库;“南画北渡”:梁清标的书画鉴藏综合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4 张小庄;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维东;清代《大观帖》鉴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映皙;申纬书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2 李阳洪;梁章钜的书法题跋与翁方纲的关系[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文龙;激扬与反拨[D];重庆大学;2009年
4 朱友舟;翁方纲书学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5 付瑞杰;从翁方纲《行书轴》的考辨看其书学思想及其晚年碑帖书法观[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心鹏;翁方纲题跋手札文集中所见的书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胜利;钱泳《书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何岩;伊秉绶书法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薛帅杰;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单昆军;民国时期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59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259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