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植元书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0 19:59
作为书法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学者的于植元,是中国现当代书坛的重要人物之一,东北地区书法发展的领军人物。工诗词、精医术、明药理、会武术,可谓能文能武。他撰写的《文史探幽》一书中保存了很多书法资料,值得深入探究。目前学界对于植元书法的研究,基本以书法收藏为主,不仅很少提及于植元的书法本身,而且尚无人对于植元的书法做过系统、深入的专门研究。本文对于植元的书法艺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读。共设三章八小节,外加绪论和结语。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阐明三个问题:首先总结国内对于植元的研究现状,其次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和价值,最后是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对于植元本人及其书法作简要概述。第一节介绍于植元其人,陈述其家世及生平经历;第二节介绍于植元其书,梳理其大致的学书经历,解读其书法师承,分析其书法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第二章通过对于植元书法文献内容的整体阅读,归纳于植元的书学思想。第一节从笔法、结体的角度介绍于植元的书法技法论;第二节从书法的继承、创新,以及书法家的学识修养的角度,论述其书法发展观;第三节从中小学书法教育和高校书法教育的角度,归纳于植元的书法教育观。第三章总结于植元书法的影响。第一节从组织成立大连市书法家协会和普及书法至社会基层两个角度,分析于植元对大连书法的影响;第二节结合于植元半个世纪的从教经历,分析于植元对辽宁书法教育以及对辽宁书法家的影响;第三节参照于植元数十次出访日本交流讲学的经历,分析其对国际书法的影响。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了于植元的著作、论文中书法资料的重要价值,总结了于植元书法艺术对于各界的重要影响。
【学位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292.1
【部分图文】:
图 1 于植元2 年,由于工作需要,于植元重返校园元曾回忆说:“朋友帮忙借了一个亭子宽的小桌,此外便无余地。”[2]但即便只能写开两张稿纸大的小横幅。那时的品集》中。于植元曾调侃说:“幸而我”[3]革命的形势所迫,于植元烧毁了几乎全,身患重病。后来,他与夫人一起被遣的医学方药,作了一名义务医生,整天军官兵以及农民群众义诊两万多人次里人买药困难,他便利用课余时间率此深得人们的尊敬和赞誉。”[5]于植元前言》,《于植元书法作品集》,刘笃义主编,青岛
并且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所以他在临习苏、米二人字帖的时候,主要采取意临的方式,抓住其主要特点,并加入一些个人的习惯和见解,来进行学习。所以我们在看到于植元的临摹作品时,会感觉到他主要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以于植元临写的苏轼《桤木诗帖》为例(如图 2、图 3),图 2 为苏轼《桤木诗》原帖,图 3 为于植元所临之作。首先,从章法上来看,由于纸张尺寸的不同,于植元并没有按照原帖的格式进行临摹。在用墨方面,于植元采用了与原帖相同的墨法,全篇几乎没有枯笔,墨色浓淡适中,较为饱满。笔法方面也大都采用中锋行笔,并且抓住其结字圆熟的特点。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二人在笔画细节的处理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二人作品中“钩”的写法就大不相同。以最后一个“嘲”字为例,苏轼的“钩”比较饱满,均匀,而于植元的“钩”大有米芾的“蟹脚钩”的特点。于植元的作品中很多“竖钩”都有这样的特点。这说明他在临习米芾的法帖时,抓住了“钩”的特点,并将此特点,融入自己的书写习惯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图 3 于植元《桤木诗》于植元晚年时期的书法,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到众书家的影子,但又不与之相同。因为于植元取法特别多,他将众书家的特点提取出来,融在一起,再加以调整,形成自己的书风。他的书法潇洒自然,如行云流水,墨色浓淡相间,常使用枯笔,字的大小参差不齐,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纵观于植元的学书经历,正如包世臣所说“每习一帖,必使笔法章法透入肝膈,每换后帖,又必使心中如无前帖。积力既久,习过诸家之形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1]于植元在书法上广泛学习,取法颇多,上起秦汉,下至现当代诸家,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熔铸成他独有的风格。于植元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没有安心临池的时间,也没有其他书法家那样接受过系统正规的教育和训练的经历,但是他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实在是难能可贵。(二)书法艺术特色就书法艺术成就而言,于植元是享誉海内外的书法艺术大家,但他自己从来不以一个书法家自居,称自己写字是业余爱好。于植元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书法造诣颇
本文编号:2816253
【学位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292.1
【部分图文】:
图 1 于植元2 年,由于工作需要,于植元重返校园元曾回忆说:“朋友帮忙借了一个亭子宽的小桌,此外便无余地。”[2]但即便只能写开两张稿纸大的小横幅。那时的品集》中。于植元曾调侃说:“幸而我”[3]革命的形势所迫,于植元烧毁了几乎全,身患重病。后来,他与夫人一起被遣的医学方药,作了一名义务医生,整天军官兵以及农民群众义诊两万多人次里人买药困难,他便利用课余时间率此深得人们的尊敬和赞誉。”[5]于植元前言》,《于植元书法作品集》,刘笃义主编,青岛
并且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所以他在临习苏、米二人字帖的时候,主要采取意临的方式,抓住其主要特点,并加入一些个人的习惯和见解,来进行学习。所以我们在看到于植元的临摹作品时,会感觉到他主要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以于植元临写的苏轼《桤木诗帖》为例(如图 2、图 3),图 2 为苏轼《桤木诗》原帖,图 3 为于植元所临之作。首先,从章法上来看,由于纸张尺寸的不同,于植元并没有按照原帖的格式进行临摹。在用墨方面,于植元采用了与原帖相同的墨法,全篇几乎没有枯笔,墨色浓淡适中,较为饱满。笔法方面也大都采用中锋行笔,并且抓住其结字圆熟的特点。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二人在笔画细节的处理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二人作品中“钩”的写法就大不相同。以最后一个“嘲”字为例,苏轼的“钩”比较饱满,均匀,而于植元的“钩”大有米芾的“蟹脚钩”的特点。于植元的作品中很多“竖钩”都有这样的特点。这说明他在临习米芾的法帖时,抓住了“钩”的特点,并将此特点,融入自己的书写习惯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图 3 于植元《桤木诗》于植元晚年时期的书法,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到众书家的影子,但又不与之相同。因为于植元取法特别多,他将众书家的特点提取出来,融在一起,再加以调整,形成自己的书风。他的书法潇洒自然,如行云流水,墨色浓淡相间,常使用枯笔,字的大小参差不齐,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纵观于植元的学书经历,正如包世臣所说“每习一帖,必使笔法章法透入肝膈,每换后帖,又必使心中如无前帖。积力既久,习过诸家之形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1]于植元在书法上广泛学习,取法颇多,上起秦汉,下至现当代诸家,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熔铸成他独有的风格。于植元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没有安心临池的时间,也没有其他书法家那样接受过系统正规的教育和训练的经历,但是他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实在是难能可贵。(二)书法艺术特色就书法艺术成就而言,于植元是享誉海内外的书法艺术大家,但他自己从来不以一个书法家自居,称自己写字是业余爱好。于植元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书法造诣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全毅;;张本义和他的“连海书院”[J];商业文化;2016年10期
2 孟宝跃;;内涵、现状、愿景与当务之急——论当前的中小学书法教育[J];艺术百家;2016年02期
3 刘元堂;;笔悟篆隶 书入能品——清代于令m悠淙似涫閇J];中国书画;2014年09期
4 徐铎;;青年书家——翁铭峰[J];鸭绿江(上半月版);2012年12期
5 ;著名书法家张本义先生[J];大连干部学刊;2012年04期
6 孟宝跃;朱学忠;;对30年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7 刘元堂;;《方石书话》书学思想抉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年01期
8 万瑞杰;大学书法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大连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9 胡崇炜;;继承与发展的思考——辽宁省书协成立二十周年晋京书法篆刻展研讨会纪要[J];书法之友;2002年05期
10 沈尹默;书法论[J];书画艺术;2001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赵阳;;聂成文:铁肩担道义 妙笔写乾坤[N];中国书法报;2017年
2 施泽;;谦谦君子,汉魏风骨:王贺良的书法之道[N];中国书法报;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姜荭;沈延毅书法研究[D];渤海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16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816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