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冯承辉及其印学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1 21:21
  本论文首次对冯承辉及其印学理论进行专题研究。冯承辉的印学著作不仅包括《印学管见》,还有记载印人的《印识》,对二者进行梳理,从而探析其中的印学理论。全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究:第一,从冯承辉生平入手,理清冯承辉的家族人物关系、家学氛围、交游,从侧面了解冯承辉及其篆刻艺术。并且,对冯承辉的籍贯问题进行考证,通过对文献史料的查找及实地调查,最终确定其为娄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第二,对于《印学管见》、《印识》的成书时间进行考证,《印学管见》成书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印识》成书于清道光九年。在对冯承辉印学著作考据的同时,分析成书的时代背景、版本与序跋作者,并提出个人见解;第三,以冯承辉印学理论为研究主体,对冯承辉《印学管见》、《印识》中的印学审美观、印章创作观、印学批评观进行论述,从“赞文彭、批何震”、“去时下气习”,可以看出冯承辉对篆刻取法的品评,同时,在崇尚“天然”和对“雅”的评定中,与前人印论的不同之处等方面进行阐述;第四,客观评价冯承辉《印学管见》、《印识》的意义和局限性。 

【文章来源】:渤海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一、冯承辉生平
    (一)冯承辉籍贯厘正
    (二)冯承辉交游
二、冯承辉篆刻艺术
    (一)冯承辉篆刻的家学氛围
    (二)冯承辉篆刻
三、冯承辉的印学著作
    (一)时代背景
    (二)《印学管见》考
    (三)《印识》考
    (四)序跋作者考
四、冯承辉的印学观
    (一)印学审美观
        1.崇尚天然
        2.“秀润”与“苍劲”的对立
        3.对“雅”的评定
    (二)印章创作观
        1.崇秦汉
        2.篆刻前的准备
        3.“取法乎上”之篆法
        4.“虚实相间”之章法
        5.“灵活运用”之刀法
    (三)印学批评观
        1.赞文彭、批何震
        2.去时下气习
五、冯承辉印学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一)冯承辉印学理论的意义
    (二)冯承辉印学理论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印学"气力论"探析[J]. 颜以琳.  中国书法. 2016(04)
[2]篆刻中的艺术与学术[J]. 张伟然.  读书. 2016(01)
[3]“印宗秦汉”印章创作观的传承与发展[J]. 叶林心.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10)
[4]明清流派篆刻艺术价值再认识[J]. 郁胜天.  中国书法. 2014(07)
[5]润含春泽 干裂秋风(下)——论清代程邃篆刻的荒寂之境[J]. 方建勋.  荣宝斋. 2012(12)
[6]明清篆刻字法操作理论分析[J]. 韦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2(02)
[7]试论篆刻艺术的形式美[J]. 高文亮.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7(02)
[8]清代考据学与篆刻艺术的复兴[J]. 廖晓晴.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9]明清时期圆朱文印发展述评[J]. 萧高洪.  书法之友. 1996(03)

博士论文
[1]中国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与框架结构研究[D]. 陈国成.吉林大学 2012
[2]吾衍与其《学古编》之研究[D]. 野田悟.中国美术学院 2009
[3]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D]. 朱天曙.南京艺术学院 2006
[4]试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盛[D]. 赵宏.首都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乖时计拙半生贫:明末清初江苏印人研究[D]. 孙志强.首都师范大学 2014
[2]万历印学分期研究[D]. 王维.南京艺术学院 2014
[3]汉玉印风格及其对后世工稳印的影响[D]. 祖京强.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



本文编号:2971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971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6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