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杨守敬碑帖融合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9 18:01
  杨守敬是晚清书坛倡导碑帖融合的书法大家,深刻的认识到碑与帖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两大支柱。到民国时期,尊碑抑帖的局面已被削弱,书家大都采取碑帖兼融之路,各自取得了不同的成就。碑帖兼融乃取碑与帖之长并结合自身特点,推陈出新,从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论文将前人对杨守敬书学思想、书风形成以及影响进行总结,对杨守敬碑帖融合思想做进一步的论述。论文先概述晚清书坛的发展状况,通过分析阐述阮元、包世臣二人的书学思想,对晚清的碑学与帖学的发展有所认识,了解到晚清的思想对杨守敬的影响,再从杨守敬的生平去了解他书学思想的形成,接着去分析杨守敬的碑帖思想的具体表现,进一步分析杨守敬碑帖融合思想的发展状况,第一方面是从他的《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等著作中去具体分析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碑帖融合思想,杨守敬从客观的角度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不同时期出现的碑刻名帖的版本真伪、书家师承、风格特点等方面去论述,提出碑帖融合是书法发展的趋势,碑帖并重,缺一不可,第二方面是从杨守敬存世书法作品中,包括篆隶真行等书体中对碑与帖的具体运用来体现出他碑帖并重的书学思想,最后则是杨守敬碑帖融合思想对当时书坛及对后世书法发...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杨守敬碑帖融合现象研究


褚遂良《同州雁塔圣教序》(局部)

房玄龄


厝弊直荆?蛘姹彼瓮兀?梢灾で?本摹勒之善。世以‘绝后承前’为真宋本,以余论之,原石必是‘光’字,完颜讳光,故改为‘承’字。光武之光不可改,故加一圈,后人又改‘承’为‘光’耳。搉场诸本,余皆见之,俱不及秦本之精。张嶰山谓秦本锋颖太露,不如原石之浑穆。岂知‘森森若武库矛戟’,方是率更真面目,清俊则有之,浑穆则非也。嶰山所藏原石,若浑穆者,盖椎拓过多之故,不及秦氏所从出之本。要之秦氏本,终不及原石,在神气之间,此未①康有为.广艺舟双楫[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827.图2-3褚遂良《房玄龄碑》(局部)图2-2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局部)

碑刻,碑帖,刻工,作品


第二章杨守敬碑帖融合思想17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邪,何其工也?”①康有为也曾力荐北碑,其中不乏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知识,虽然有局限性,观点也有失公正。在杨守敬的著述中,碑刻也正是处于兴盛的时期,但仍然是依据传统,追随经典,很多碑刻也许不是名家所刊,作品出自名家,但刻工的再次翻刻一定会与作品本身有所细微的差别。那么要想对其碑刻的好与坏区分要根据情况而定,比如,在看作品时要对其有一定的鉴赏水平,对碑刻的首次刊刻进行准确考证,时间,人物都是主要考证的方面,如果不是原石或首刻,那进行重刻的书家或刻工的水平能力如何?以及碑刻上的文字是否有风化,完整度如何等,由此可以看出,在有关于碑刻的经典上是需要繁琐且细致的程序才能确定。杨守敬在此方面颇下功夫,比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在文中有如下叙述:“是碑自宋以来,烜赫人寰,今日得一真宋本,议千金,碑帖之价,无重于此者。然重刻者亦无虑数十百本,其著名者:南宋搉场本,明时余氏本、万历内府本、国朝无锡秦氏本。余在京师,访求诸收藏家,见所谓宋拓者,大抵多赝本,盖此碑在宋时已多翻刻。今日所得,无论非宋本,即宋本亦不必从原石出。惟见张嶰山及吴荷屋藏本,当是原石,然亦南宋拓也。张本后归杨蓉浦,顾吴本不知所在。戊辰五月遇苏州,见顾子山所藏缺字本,则真北宋拓,可以证秦本摹勒之善。世以‘绝后承前’为真宋本,以余论之,原石必是‘光’字,完颜讳光,故改为‘承’字。光武之光不可改,故加一圈,后人又改‘承’为‘光’耳。搉场诸本,余皆见之,俱不及秦本之精。张嶰山谓秦本锋颖太露,不如原石之浑穆。岂知‘森森若武库矛戟’,方是率更真面目,清俊则有之,浑穆则非也。嶰山所藏原石,若浑穆者,盖椎拓过多之故,不及秦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师友交往看杨守敬书风的形成[J]. 姜海涛.  三峡文化研究. 2016(00)
[2]试析杨守敬的“苏黄情结”[J]. 姚洪磊.  三峡文化研究. 2016(00)
[3]杨守敬楷书学的研究[J]. 蓝杰聪.  三峡文化研究. 2016(00)
[4]杨守敬题跋的书学史价值[J]. 何问俊.  中国书法. 2016(03)
[5]杨守敬书法艺术浅析[J]. 何云洪.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3(04)
[6]包世臣学术思想探源[J]. 张岩.  江汉论坛. 2000(06)
[7]杨守敬作品选[J].   中国书法. 1999(06)
[8]试论包世臣的历史地位[J]. 施立业.  学术界. 1997(04)

博士论文
[1]晚清碑学思潮研究(1814-1911)[D]. 王民德.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
[2]杨守敬对日本近代书风影响[D]. 孟磊.中国美术学院 2014
[3]杨守敬学术研究[D]. 邹华清.华中师范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杨守敬书学思想与其书风的关系研究[D]. 路欣.中央美术学院 2015
[2]杨守敬题跋研究[D]. 宋廷廷.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浅析杨守敬的碑帖学思想[D]. 王超.山西师范大学 2012
[4]包世臣书学思想探微[D]. 蒋怀坦.海南师范大学 2012
[5]论晚清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及其实践[D]. 胡基魁.首都师范大学 2006
[6]阮元书学思想研究[D]. 金丹.南京艺术学院 2001



本文编号:3026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026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c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