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恒《四体书势》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1 21:14
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可以被称作是现存第一篇书法理论。卫恒经历了当时书法的转变与成熟,在《四体书势》中记录了汉字起源与书体演变。从哲学思想和书法理论的角度,他确立了书法艺术成立的正当性。《四体书势》一文最早被记录在《晋书》中,故文章的文献价值和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本文从文献研究入手,通过使用电脑进行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对《四体书势》进行研究与解读,从而发现文章背后的观点。一方面,通过研究文章结构和内容,对题目中的“势”一词进行考证、另一方面,研究《四体书势》形成的思想背景,进一步对其书学思想进行研究。研究全文后发现文章所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变革,证明《四体书势》一文是魏晋书法变革的转折点。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一日帖》《往来帖》(现藏故宫博物院)
“王莽时,使司空甄丰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一曰古文,即孔子壁中书也。”此处指狭义意,指代孔子壁中书,此为二。同篆籀部分,“昔周宣王时,史籀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这里指是的与籀书的对比,指狭义的古文,此为三。关于“蝌蚪文”和“古文”之间的关系,“蝌蚪文”是“古文”的代称,在汉末被提出来,因其字体笔画像蝌蚪之虫,而由此命名。“蝌蚪书”、“鸟虫书”、“虫书”,这些实际上都是同体的不同名。这与“今古文经之争”有着直接的关系,古文字学家在整理古文经传时:“古文蝌蚪,金玉卫视,而抑制流域,降在小学,中性依赖,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10这里的蝌蚪书皆代之以古文。《四体书势》中还记载了:“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蝌蚪之名,遂效其形。”现存蝌蚪文可以在魏《正始石经》中探寻原貌,《正始石经》中用三种字体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将《尚书》、《春秋》刻在石碑上,所以也被成为《三字石经》,其古文像蝌蚪之形,观下图可见其样貌。
王国维在《观堂集林》卷五《史籀篇疏证》中提出,因为《仓颉篇》首句是“仓颉作书”,所以推测《史籀篇》首句也是“太史籀书”,这里的“籀”有“抽读”之意,而非文体名,学界虽有不同的意见,但可以确定籀书之名就是从《史籀篇》中得来的。现存籀书,《说文解字》中保存的二百二十五个字为最可靠的样本。关于籀文,“籀”出自于《史籀篇》,卫恒认同许慎的说法:“籀书其实是“大篆”的另一别称。许慎《说文解字叙》:“至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异。”也就是说周宣王一位太史名籀的人做了作大篆十五篇,所以大篆又被称为籀书,而籀书与古文对比有不同。“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也。”李斯奏秦王,统一文字,罢不合秦文者,将大篆省改,则谓之小篆。卫恒还指出隶书是篆书的简化,程邈在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着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而定隶书。小篆流传至今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石文。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
[1]“画山水”观念的起源[D]. 赵超.中国美术学院 2013
[2]刘熙载书学研究[D]. 杨宝林.吉林大学 2009
[3]两晋书法研究[D]. 孟云飞.首都师范大学 2005
[4]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D]. 薛龙春.南京艺术学院 2004
[5]草书流变研究[D]. 李永忠.首都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论书法之势[D]. 张永华.中央美术学院 2009
[2]魏晋南北朝书体论研究[D]. 高雅梅.首都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58038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一日帖》《往来帖》(现藏故宫博物院)
“王莽时,使司空甄丰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一曰古文,即孔子壁中书也。”此处指狭义意,指代孔子壁中书,此为二。同篆籀部分,“昔周宣王时,史籀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这里指是的与籀书的对比,指狭义的古文,此为三。关于“蝌蚪文”和“古文”之间的关系,“蝌蚪文”是“古文”的代称,在汉末被提出来,因其字体笔画像蝌蚪之虫,而由此命名。“蝌蚪书”、“鸟虫书”、“虫书”,这些实际上都是同体的不同名。这与“今古文经之争”有着直接的关系,古文字学家在整理古文经传时:“古文蝌蚪,金玉卫视,而抑制流域,降在小学,中性依赖,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10这里的蝌蚪书皆代之以古文。《四体书势》中还记载了:“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蝌蚪之名,遂效其形。”现存蝌蚪文可以在魏《正始石经》中探寻原貌,《正始石经》中用三种字体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将《尚书》、《春秋》刻在石碑上,所以也被成为《三字石经》,其古文像蝌蚪之形,观下图可见其样貌。
王国维在《观堂集林》卷五《史籀篇疏证》中提出,因为《仓颉篇》首句是“仓颉作书”,所以推测《史籀篇》首句也是“太史籀书”,这里的“籀”有“抽读”之意,而非文体名,学界虽有不同的意见,但可以确定籀书之名就是从《史籀篇》中得来的。现存籀书,《说文解字》中保存的二百二十五个字为最可靠的样本。关于籀文,“籀”出自于《史籀篇》,卫恒认同许慎的说法:“籀书其实是“大篆”的另一别称。许慎《说文解字叙》:“至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异。”也就是说周宣王一位太史名籀的人做了作大篆十五篇,所以大篆又被称为籀书,而籀书与古文对比有不同。“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也。”李斯奏秦王,统一文字,罢不合秦文者,将大篆省改,则谓之小篆。卫恒还指出隶书是篆书的简化,程邈在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着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而定隶书。小篆流传至今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石文。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
[1]“画山水”观念的起源[D]. 赵超.中国美术学院 2013
[2]刘熙载书学研究[D]. 杨宝林.吉林大学 2009
[3]两晋书法研究[D]. 孟云飞.首都师范大学 2005
[4]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D]. 薛龙春.南京艺术学院 2004
[5]草书流变研究[D]. 李永忠.首都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论书法之势[D]. 张永华.中央美术学院 2009
[2]魏晋南北朝书体论研究[D]. 高雅梅.首都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58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058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