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隶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3 13:07
本文关键词:清初隶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动荡的年代,明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清王朝开始对全国长达二百六十八年的统治。作为中国文人士大夫借以抒情达意最常见的形式之一——书法艺术,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其显著的特征:隶书得以复兴。 由于清初朴学之风,考据学和金石学兴起,清初文人注重实际,钻研经史,对汉隶有了重新的认识,在书法上追求趋古求实的风气,跳出帖学笼罩之外,为隶书的取法和创作开辟了新天地。清初顾炎武、黄宗羲、朱彝尊等人的大力提倡和身体力行,使得搜集汉碑和取法汉碑成为一种风气,出现了郑簋、朱彝尊、石涛等隶书名家,他们在寻访汉代碑刻和收藏汉碑拓片的过程中,心追手摹,逐渐形成朴素的碑学观念。清代中期,受这一风气的影响,产生了邓石如、伊秉绶、金农这样的隶书大家,使清代隶书书家人材济济,风格多样。也正是清初隶书的复兴,碑学开始萌芽,打破了帖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清代中后期碑派书法得以确立和进一步发展,在清后期达到鼎盛时期。可以说,清初是清代碑学之滥觞,而清初隶书的复兴则是清代碑学之先声。 长期以来,我们说到清代隶书,莫不提起邓石如、伊秉绶;说起碑派书法,莫不谈及阮元、康有为,然而,是什么原因使得清代隶书和碑派书法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笔者认为正是清初隶书这股“活水”才形成清中后期隶书和碑派书法的“波涛汹涌”之势。所以,对清初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贡献和地位,我们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和定位,这也正是本文立论的意义。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明末清初社会历史背景及书坛背景进行概述;第二部分以史学角度来分析清初隶书的历史贡献,阐述清以前隶书的发展和清初隶书得以复兴之原因,以郑簋为重点,兼对清初隶书名家朱彝尊、石涛个案进行探究,分析这个时期隶书的整体特征,同时对康有为认为碑学产生于“咸、同之际”的观点提出异议,并从多角度论证,清初才是碑学萌芽时期。第三部分分析清初隶书对后世的影响,得出正是由于清初隶书的复兴,清中后期碑学才得以确立和进一步发展,进而达到鼎盛时期的结论。最后,联系实际,分析清初隶书对当代隶书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清初 隶书 碑学 萌芽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292.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一、清初社会历史背景及书坛背景11-18
- (一) 满清政府对文人思想上的禁锢11-12
- (二) 晚明书风的延续和访碑风气的形成12-18
- 1. 晚明个性书风的延续12-15
- 2. 康熙时期的崇董书风15
- 3. 访碑风气的形成15-18
- 二、清初隶书的历史贡献18-37
- (一) 清以前隶书发展18-20
- (二) 隶书复兴之原因20-24
- 1. 学术风气的转变21
- 2. 帖学的衰微21-22
- 3. 考据学、金石学的影响22-24
- (三) 清初隶书名家24-31
- 1. 隶书苏醒郑谷口25-28
- 2. 学者风范朱彝尊28-30
- 3. 书画双绝说石涛30-31
- (四) 碑学益盛之萌芽31-37
- 三、清初隶书对后世的影响37-46
- (一) 对清中后期的影响37-42
- 1. 郑| 的影响37-38
- 2. 碑学得以确立和进一步的发展38-42
- (二) 对当代隶书创作的启示42-46
- 1. 从篆书中取法44
- 2. 从简书中取法44-45
- 3. 从行草中取法45-46
-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50
- 后记5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全有;王申;;近二十年来清代书法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怀坦;包世臣书学思想探微[D];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清初隶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2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22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