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符号的视觉传达设计及传播
本文关键词:草书符号的视觉传达设计及传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物,它的发明与出现,使得远古的人们走出了蒙昧与无知。随着汉字不断地演化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书法这种寄生在汉字上的艺术也不断的演化与发展,形成了多种书体形式。草书就是汉字书法艺术书体的一种,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它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出现。然而,从符号的角度来认识它,它隶属于语言文字的范畴。但 本文更多的是从非语言符号方面来探究。草书符号的结构和形式是经过汉字演变和锤炼的结晶,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特殊的图形符号。因此草书符号和其它符号一样,有着相同的符号功能。本文对于草书符号的探究主要从符号、传播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的方面着手探讨。通过将草书作为符号的形式,去探讨它在过去传播中曾带来的影响。然后,探讨草书符号是如何进行视觉化演变的,它有哪些演变的途径。而这种经过视觉化演变的草书符号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使信息能更广泛的得到传播,受众也更容易接受这类的信息符号。最后再将草书符号与现代的视觉设计相结合,充分利用它本身的结构特征应用到诸如标志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设计与包装中。 草书符号的创造和诞生,凝结着华夏民族千百年人们的智慧。我们希望它以一种新的视觉形式被应用到现代的设计领域中,和其它传统中国元素不同的是,它既可以作为一种文字符号,又可以作为一种图形符号。从时代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们希望在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上找到突破点与创新点,从而以一个全新的艺术面貌走近人们的生活,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更希望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呈现给世界,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
【关键词】:草书符号 符号 传播 视觉化 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92.1;J524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3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8-9
- 1.2 论文的研究现状9-10
- 1.2.1 国内研究现状9
- 1.2.2 国外研究现状9-10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10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10-11
- 1.5 论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11-12
- 1.6 论文研究框架与计划12-13
- 第二章 草书符号的概况13-22
- 2.1 关于草书的认知13-18
- 2.1.1 草书的起源13-15
- 2.1.2 草书的发展和演变15-17
- 2.1.3 草书的分类及其区别17-18
- 2.2 从符号的角度来看草书1218-22
- 2.2.1 关于符号的认知18-20
- 2.2.2 草书也是一种符号20-22
- 第三章 草书符号的传播.1622-30
- 3.1 传播的概念与认知1622
- 3.2 传播与符号22-23
- 3.3 符号在传播中的作用23-25
- 3.4 草书符号传播带来的影响25-30
- 3.4.1 草书符号传播对中国的影响.1925-27
- 3.4.2 草书符号传播对日本的影响2127-30
- 第四章 草书符号的视觉化演变趋向30-44
- 4.1 视觉传达的含义30-31
- 4.2 草书符号的视觉化演变趋向2531-44
- 4.2.1 草书符号趋于简洁化的设计31-35
- 4.2.2 草书符号趋于流畅化的设计35-40
- 4.2.3 草书符号趋于快捷化的设计3440-41
- 4.2.4 草书 符号趋于组合性的设计3541-44
- 第五章 视觉化的草书符号在传播中的优越感44-47
- 第 六章 实例论证及应用47-55
- 6.1 标志设计47-49
- 6.2 海报设计49-50
- 6.3 书籍设计50-52
- 6.4 包装设计4652-55
- 结语55-5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6-57
- 参考文献57-59
- 附录一 标准草书部首凡例59-62
- 附录二 草书符号应用于设计的实例62-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旭中 ,邓代昆;岂独丹青传不朽,长留清誉在人间——伍瘦梅先生和他的书法艺术[J];文史杂志;1989年04期
2 阮新梅,甘岚;王铎《草书五言诗卷》鉴赏[J];中州今古;1994年03期
3 张金栋,高朝英;谈黄慎的两件草书墨迹[J];文物春秋;1999年04期
4 ;来稿选登[J];书画艺术;2000年04期
5 张维森;;书法?法?——评聂成文草草作书[J];青少年书法;2003年14期
6 吴照义,胡颖文;居延汉简与汉代草书[J];南昌高专学报;2004年04期
7 张盛斌;草书怀素[J];散文诗;2005年17期
8 肖寒;;奇纵恣肆 隶中草书[J];青少年书法;2006年03期
9 徐利明;;法度与情性之辩证[J];中国书画;2007年09期
10 翁志飞;;唐孙过庭《书谱》临摹技法解析[J];书法赏评;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宗济;;试论汉字草书笔法与普通话语调规则的相似性[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丁芒;;行草书幅的结构审美[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3 葛景春;;李白歌诗与盛唐草书[A];李白学刊(第一辑)——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C];1987年
4 陈学斌;;清水见底,明镜照心[A];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湖北 荆州)论坛文集[C];2007年
5 安旗;;李白书法略论[A];李白学刊(第二辑)[C];1989年
6 包福康;;钱持云先生其人其画[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7 孙功发;;李白《临路歌》诗题辨析[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8 由兴波;;论黄庭坚晚年词、诗、书创作的互补[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佟培基;;试论李白书风[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10 龙剑平;;汉字楷体的形成及其发展[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杭州市西湖区文化馆 厉剑飞;浅谈草书个人性情表达的基础[N];美术报;2009年
2 高鸿;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吗?[N];美术报;2004年
3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 中国计算机报测试实验室 詹京海;金山笔圣[N];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
4 牟国庆;书以载道 德以服人[N];烟台日报;2010年
5 陈继礼;《悟园草书毛泽东诗词集》序[N];人民政协报;2000年
6 ;《中国古代书法——草书》[N];中国集邮报;2011年
7 北京师范大学 李洪智;谈谈“一笔书”[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沈白;标准的意义[N];中国文物报;2010年
9 海国林;变中生奇的傅山草书[N];中国商报;2006年
10 ;厚重如山 飘逸似仙[N];美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忠;草书流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黄一鸣;王铎书法的形式与空间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3 张恒奎;草书体的形成与演变[D];吉林大学;2008年
4 彭砺志;尺牍书法:从形制到艺术[D];吉林大学;2006年
5 陈琪;敦煌遗书书法浅探[D];兰州大学;2007年
6 蔡显良;宋代论书诗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7 张俊松;书法碑帖图像去噪、轮廓拟合及纹理建模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谢建军;书法美学意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谢萌;王铎艺术思想的心学基础及其实践[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10 韩江玲;韩国汉字和汉字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菁;草书符号的视觉传达设计及传播[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肖庆祥;草书字源考略[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3 胡瑞雄;尹湾汉简草书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4 魏兵然;汉代草书审美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林鹏程;米芾草书创作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6 孙超;张弼书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7 王波;草书创作中章今结合模式初探[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8 吴旭春;中晚唐僧人草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寇学臣;从轴线演化看草书章法流变[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邓建民;王铎草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草书符号的视觉传达设计及传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24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