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融合——陆维钊书法艺术之境界
发布时间:2021-07-07 09:55
<正>清代以来碑学盛行,以振兴帖学书风的萎靡,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学术传统之一。陆维钊的书学思想和实践,即彰显出书学从清末民国到现代转变的语境中,知识精英不懈求索的精神典范。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浙江平湖人,书法家,书法学教育的开创者。他承接碑学思想,精研篆隶,心慕魏晋风流,遍临帖学经典。他不囿于一家一派,数体兼修,互相参研,融会贯通成一家面目,成为近代碑帖融合的集大成者,形成"亦碑亦帖,雄大满实"①的大匠之风。
【文章来源】:收藏家. 2019,(12)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陆维钊毛泽东和柳亚子诗
陆维钊学书糅合篆隶,平生最为得力的四碑:《禅国山碑》《大三公山碑》(《祀三公山碑》)、《三阙》(《太室》《少室》《开母》)外加魏碑楷书《石门铭》。他将汉代钟鼎、“缪篆”法与隶法的圆活与方拙熔为一炉,表现魏碑《石门铭》的重奇飞舞体格,非篆非隶,笔力惊绝,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陆氏蜾扁体”,到晚年日臻成熟,具有开创之功。图3 陆维钊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图3 陆维钊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从作品看,早年如《钱孝女淑贞墓表》篆书额等,规矩而严整,笔势雄厚。中年之后“蜾扁体”错综变化,拙厚可爱。如《毛泽东和柳亚子诗》(图4)使人耳目一新,用笔具有婉转流动、沉着痛快、古拙浑厚之意趣。点线的盘曲拗折,方圆结合,鲜活而灵动,甚至将隶书的蚕头雁尾形态也融入其中。其书写极其熟稔,举重若轻,似乎用行草帖学书写节奏表现篆隶迟拙仪态。结字最为用心良苦,浸淫于造字之乐中,隶形篆意,篆形隶意,篆隶水乳交融,体势纵横多样,穿插和谐。以扁篆结字为主,疏密大开大合,高低参差错落,空间极具流动之势。或钟鼎大小篆结合,或篆隶书间杂,自运变化,独具匠心。通篇章法将线条时间性与空间的节奏感化为一体,如诗如画,营造出一幅美丽且极具错觉的图画感。
本文编号:3269421
【文章来源】:收藏家. 2019,(12)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陆维钊毛泽东和柳亚子诗
陆维钊学书糅合篆隶,平生最为得力的四碑:《禅国山碑》《大三公山碑》(《祀三公山碑》)、《三阙》(《太室》《少室》《开母》)外加魏碑楷书《石门铭》。他将汉代钟鼎、“缪篆”法与隶法的圆活与方拙熔为一炉,表现魏碑《石门铭》的重奇飞舞体格,非篆非隶,笔力惊绝,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陆氏蜾扁体”,到晚年日臻成熟,具有开创之功。图3 陆维钊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图3 陆维钊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从作品看,早年如《钱孝女淑贞墓表》篆书额等,规矩而严整,笔势雄厚。中年之后“蜾扁体”错综变化,拙厚可爱。如《毛泽东和柳亚子诗》(图4)使人耳目一新,用笔具有婉转流动、沉着痛快、古拙浑厚之意趣。点线的盘曲拗折,方圆结合,鲜活而灵动,甚至将隶书的蚕头雁尾形态也融入其中。其书写极其熟稔,举重若轻,似乎用行草帖学书写节奏表现篆隶迟拙仪态。结字最为用心良苦,浸淫于造字之乐中,隶形篆意,篆形隶意,篆隶水乳交融,体势纵横多样,穿插和谐。以扁篆结字为主,疏密大开大合,高低参差错落,空间极具流动之势。或钟鼎大小篆结合,或篆隶书间杂,自运变化,独具匠心。通篇章法将线条时间性与空间的节奏感化为一体,如诗如画,营造出一幅美丽且极具错觉的图画感。
本文编号:3269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269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