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汉简隶书与巴蜀汉代石刻隶书的用笔关联
发布时间:2021-07-25 17:08
汉代巴蜀地区的石刻隶书以其特有的面貌呈现于世人,并得到历代金石学家、书法家的关注。文章以西北汉简墨迹隶书及历代书论中的执笔法则,并参照古代书写姿势,与巴蜀地区汉代书法石刻中《沈府君二神道》《裴君碑》《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等具有典型用笔特征的石刻书法为例进行比较,分析西北汉简隶书与巴蜀汉代石刻隶书间的用笔关联,探究巴蜀地区汉代石刻隶书书风的承续与发展。
【文章来源】: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0,36(02)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沈府君二神道》
《汉巴郡朐忍景云碑》局部2
汉简隶书的用笔是否是“中锋”与其执笔的角度也有一定的关联。沙孟海《古代书法执笔初探》:“相传晋顾恺之《女使箴图》末段绘一女人站立,执笔欲写,笔管便是斜的。其次如相传唐阎立本《北齐校书图》、宋李公麟《莲社图》、梁楷《黄庭换鹅图》……尽管都是属相传之作,有些肯定是后人摹本,仍不失为研究古代执笔方法的重要宝贵资料。各图执笔,无疑也都是斜的。”“日本中村不折先生旧藏新疆吐鲁番发现的唐画残片,一人面对卷子,执笔欲书……甘肃安西榆林窟唐代壁画,一人在树下写经。以上各图,也无不是斜执笔管,从来未看到唐以前有笔管垂直如我们今天那样的。”[7]91沙孟海先生提出“唐以前未见有垂直执笔”的现象恰与“秉笔必在圆正”“腕竖则锋正”的握直笔杆的执笔法截然不同。这也说明在唐以前确实存在着与“中锋”相反的斜执笔法。元吾丘衍《三十五举·十四举》云:“写篆把笔,只需单钩,却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矣。”[8]张光宾《中华书法史》以文字学概念来推测先人执笔:“先秦以前古人执笔,或仅用姆、食、中三指,若殷甲骨文与金文之笔(聿)字。”[9]此上二种执笔法的描述与古人执笔图像所描述的较为接近。图2 安西榆林窟壁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发现《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考[J]. 丛文俊. 中国书法. 2005 (05)
本文编号:3302431
【文章来源】: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0,36(02)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沈府君二神道》
《汉巴郡朐忍景云碑》局部2
汉简隶书的用笔是否是“中锋”与其执笔的角度也有一定的关联。沙孟海《古代书法执笔初探》:“相传晋顾恺之《女使箴图》末段绘一女人站立,执笔欲写,笔管便是斜的。其次如相传唐阎立本《北齐校书图》、宋李公麟《莲社图》、梁楷《黄庭换鹅图》……尽管都是属相传之作,有些肯定是后人摹本,仍不失为研究古代执笔方法的重要宝贵资料。各图执笔,无疑也都是斜的。”“日本中村不折先生旧藏新疆吐鲁番发现的唐画残片,一人面对卷子,执笔欲书……甘肃安西榆林窟唐代壁画,一人在树下写经。以上各图,也无不是斜执笔管,从来未看到唐以前有笔管垂直如我们今天那样的。”[7]91沙孟海先生提出“唐以前未见有垂直执笔”的现象恰与“秉笔必在圆正”“腕竖则锋正”的握直笔杆的执笔法截然不同。这也说明在唐以前确实存在着与“中锋”相反的斜执笔法。元吾丘衍《三十五举·十四举》云:“写篆把笔,只需单钩,却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矣。”[8]张光宾《中华书法史》以文字学概念来推测先人执笔:“先秦以前古人执笔,或仅用姆、食、中三指,若殷甲骨文与金文之笔(聿)字。”[9]此上二种执笔法的描述与古人执笔图像所描述的较为接近。图2 安西榆林窟壁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发现《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考[J]. 丛文俊. 中国书法. 2005 (05)
本文编号:3302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302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