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篆刻艺术风格探析
发布时间:2021-07-28 21:55
邓石如的篆刻艺术在清代成就非凡,影响力延续至今,体现出明显的以书入印和逸士风格。以书入印的篆刻艺术思想大体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在创作形式方面,打破陈规,把个人的书法笔意融入到篆刻之中;第二,在篆刻技巧上,则不流于时俗,刀笔相承,随心而至,达到自然的生趣。其作品隐含着平和超脱的世界观,体现出了逸士风格。邓氏篆刻艺术风格的成因有三:首先,当时的时代环境与师承、交游等人文因素影响了他的创作方向与创作理念;其次,独出己意的篆刻思想与高瞻远瞩的艺术情怀影响了他的创作内容;另外,其不媚世俗的性格,恬淡高洁的精神境界,使他能除却世俗纷扰,将真实烂漫的自我投入创作之中。
【文章来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37(06)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邓石如篆书
关于邓石如的师承情况,目前学界大多参考包世臣的《完白山人传》与李兆洛的《石如邓君墓志铭》,二文都谈及了梁巘对邓石如进行指导以及邓石如在南京梅镠家中饱览名帖。师法古籍的事件中没提到的一个关键性人物是程瑶田。正如胡长春、吴劲松指出的:“只有梁巘的教导,邓石如尚不具备成为碑学大师的整体素养……梁巘明言:‘石如善篆书,余不能’,由此我们可以断言:包世臣、李兆洛在记述邓石如书法师从时,肯定是不全面的,有意无意间遗漏了一环,即一个大师级的人物,清代朴学金石家和书法家程瑶田。”[5]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邓石如外出交游,从安庆怀宁出发,顺新安江而下。他途中在桐汭(今歙县、桐庐一带)遇年长其十八岁的程瑶田,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之交。邓石如于嘉庆九年(1804年)作的《赠程瑶田八十寿序》中对师承程瑶田有明确的记述:“忆自庚子岁余学篆隶书于扬之地藏僧舍,先生适出都门,过此地,见余临古有获,归寓检行箧中书帖数十事,借余抄录临摹,彻昼夜不休;并手录所著书学五篇贻余,余朝夕揣摩,且时聆议论,余书始获张主。”[7]2程瑶田将自己的理论著述赠与邓石如,邓石如则“朝夕揣摩”,可见他是接受程瑶田的书法审美观念的,并通过学习程瑶田的理论而在专业上有所提升。此外,程瑶田的信札《与云升七兄书札》也写道:“怀宁邓君字石如,工小篆,已入少温之室。刻章宗明季何雪渔、苏朗公一辈人,以瑶田所见盖亦罕有其匹,时复上错元人。刚健婀娜,殊擅一场,秦汉一种则所未暇及者。然其年甚富,一变至道,至道不难也。去年在邗上往还半载,一切游客习气丝毫不染,盖笃实好学君子,瑶田心里甚重之。”[5]从程瑶田对邓石如的评价可以看出,程瑶田十分欣赏邓石如的艺术风格,对其专业程度和发展都十分了然。这种专业的关注与赏识以及他不断将圈内友人如金榜、王念孙、翁树培等介绍给邓石如,从侧面也能印证他对邓石如是有栽培之恩的。还需提及的一点是,邓石如为人豁达,喜好游历,使他广交良友,这些人生轨迹使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的艺术风格也随之渐渐形成。他去梅家学习、观遍书法古迹,钻研金石考据,然而邓石如似乎从不肯安坐在一处闭门研究学问,这期间他广泛交游并非只待在南京。邓石如在书法篆刻上的探索领悟很多都来源于朋友间的探讨和指点,这也是他在艺术上不同于其他闭门造车的人,既能承古又能与时风交汇的原因之一。
“意与古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印从书出”与“知白守黑”——也谈邓石如的篆刻理念与美学追求[J]. 黄峰. 书法教育. 2018(03)
[2]邓石如书学师从考论[J]. 胡长春,吴劲松. 学术界. 2010(07)
博士论文
[1]“印从书出”的先行者[D]. 李立山.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
硕士论文
[1]梁巘书论与书法研究[D]. 孙晓涛.陕西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08721
【文章来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37(06)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邓石如篆书
关于邓石如的师承情况,目前学界大多参考包世臣的《完白山人传》与李兆洛的《石如邓君墓志铭》,二文都谈及了梁巘对邓石如进行指导以及邓石如在南京梅镠家中饱览名帖。师法古籍的事件中没提到的一个关键性人物是程瑶田。正如胡长春、吴劲松指出的:“只有梁巘的教导,邓石如尚不具备成为碑学大师的整体素养……梁巘明言:‘石如善篆书,余不能’,由此我们可以断言:包世臣、李兆洛在记述邓石如书法师从时,肯定是不全面的,有意无意间遗漏了一环,即一个大师级的人物,清代朴学金石家和书法家程瑶田。”[5]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邓石如外出交游,从安庆怀宁出发,顺新安江而下。他途中在桐汭(今歙县、桐庐一带)遇年长其十八岁的程瑶田,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之交。邓石如于嘉庆九年(1804年)作的《赠程瑶田八十寿序》中对师承程瑶田有明确的记述:“忆自庚子岁余学篆隶书于扬之地藏僧舍,先生适出都门,过此地,见余临古有获,归寓检行箧中书帖数十事,借余抄录临摹,彻昼夜不休;并手录所著书学五篇贻余,余朝夕揣摩,且时聆议论,余书始获张主。”[7]2程瑶田将自己的理论著述赠与邓石如,邓石如则“朝夕揣摩”,可见他是接受程瑶田的书法审美观念的,并通过学习程瑶田的理论而在专业上有所提升。此外,程瑶田的信札《与云升七兄书札》也写道:“怀宁邓君字石如,工小篆,已入少温之室。刻章宗明季何雪渔、苏朗公一辈人,以瑶田所见盖亦罕有其匹,时复上错元人。刚健婀娜,殊擅一场,秦汉一种则所未暇及者。然其年甚富,一变至道,至道不难也。去年在邗上往还半载,一切游客习气丝毫不染,盖笃实好学君子,瑶田心里甚重之。”[5]从程瑶田对邓石如的评价可以看出,程瑶田十分欣赏邓石如的艺术风格,对其专业程度和发展都十分了然。这种专业的关注与赏识以及他不断将圈内友人如金榜、王念孙、翁树培等介绍给邓石如,从侧面也能印证他对邓石如是有栽培之恩的。还需提及的一点是,邓石如为人豁达,喜好游历,使他广交良友,这些人生轨迹使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的艺术风格也随之渐渐形成。他去梅家学习、观遍书法古迹,钻研金石考据,然而邓石如似乎从不肯安坐在一处闭门研究学问,这期间他广泛交游并非只待在南京。邓石如在书法篆刻上的探索领悟很多都来源于朋友间的探讨和指点,这也是他在艺术上不同于其他闭门造车的人,既能承古又能与时风交汇的原因之一。
“意与古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印从书出”与“知白守黑”——也谈邓石如的篆刻理念与美学追求[J]. 黄峰. 书法教育. 2018(03)
[2]邓石如书学师从考论[J]. 胡长春,吴劲松. 学术界. 2010(07)
博士论文
[1]“印从书出”的先行者[D]. 李立山.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
硕士论文
[1]梁巘书论与书法研究[D]. 孙晓涛.陕西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08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308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