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战国货币文字的书法特征与地域性探赜——以三晋货币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13 20:13
  中国古代货币是集实物资料与文字资料于一身的重要历史积淀资料,它的设计和铸造始终将文字放在中心地位。战国时期的货币,尤其是三晋货币文字在点画、结体和章法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同时,三晋货币文字和同时期楚、燕、秦等国的货币文字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显著的差异。这些货币文字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 

【文章来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35(09)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战国货币文字的书法特征与地域性探赜——以三晋货币为例


平首尖足布“武平”(山西博物院藏)

钱币,博物馆,河北,刀币


图1 平首尖足布“武平”(山西博物院藏)其二为刀币。刀币大多使用于渔猎经济发达、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的燕齐等地,它是由生活工具刀削演变而来的。按照形制和铸造地区来划分,刀币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齐刀,因其体形较大,故又称为“齐大刀”,流通于战国时的齐国。二是燕刀,其中以“明刀”数量最多,流通于北方的燕国地区。三是三晋地区赵国铸造的刀币,它的特征是前端比较平,故又称为“平首刀”或“直刀”,亦称之为“赵直刀”(见图2)。直刀的铭文内容多为“甘丹”“白人”两种地名。

博物馆,上海,货币


战国货币文字中,点画转折处为方笔者颇多,譬如上海博物馆藏的三晋地区魏国的桥足布“安邑一釿”和“安邑二釿”(见图3)。两枚货币中都有铭文“安”字,该字的宝盖头两侧点画与点画之间的搭接处都呈方割状,有棱角之形,其内夹角大于九十度。又如货币铭文“釿”字,其构件“金”上部两个点画的交接处亦呈方割状,其内夹角小于九十度。不论点画交接处的内夹角为钝角或锐角,都直观的显示出方整的棱角,有刚厉劲挺之感。再者,货币铭文“邑”字,该字中有六个点画组成两个倒三角状构件,这些点画多为直线铸刻而成,点画的交接处也极为刚健,方折峻利。而三晋货币中铸造于赵国的刀币直刀“甘丹”,则以圆笔为主,点画圆润,尤其是其底部的弧线,圆转柔和,显得婉通流畅。圆笔不仅表现在点画的转折处,亦表现在点画的起止处。试将“甘丹”币放大,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这枚赵直刀“甘丹”(见图4)局部图可以清晰看出其点画的起笔处为圆笔。譬如“甘”字上端左右两边的点画起笔处以及该字中间这一短点画起止处饱满圆润,皆为圆笔。更有甚者,将“甘”“丹”二字中间内部的这一短的点画直接铸刻成一小圆点,二字中两个小圆点画的处理使得这一刀币的点画特征从整体看来更为萧散圆通,有珠圆玉润之感。战国货币文字中点画的方圆形态包罗万象,直线与曲线的简洁流畅并存,这共同造就了货币文字多样的点画特征和不同的审美趣味。图4 直刀“甘丹”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字字体研究的新突破——重读启功先生的《古代字体论稿》[J]. 王宁.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



本文编号:3435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435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d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