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侗书学思想的矛盾与错位
本文关键词:邢侗书学思想的矛盾与错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邢侗作为晚明书法史上著名的书家之一,与董其昌并称“北邢南董”。但是,在他们生前身后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邢侗的书学思想中体现出“复古”倾向以及与“复古”相矛盾的一面,值得我们深入发掘。晚明时期,中国古典审美理想与社会现实的错位也贯穿邢侗一生,尤其是在邢侗辞官隐居的后三十年,愈发凸显。邢侗集诸多矛盾于一身,力图在复古和反复古、帖学道统和反帖学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最后却不得而终。人、事、物都有矛盾和双重性的一面,不能以“单打一”的眼光去简单的分析。他在晚明乱象纷仍的时代,所汇刻的《来禽馆帖》高扬了王羲之书法正统观,所崇尚的“二王”道统是其“复古”在书法上的典型表现。邢侗是晚明帖学的守成之臣,是站在晚明帖学的顶端俯视整个明代书法的道统维护者和高举者,他并不反叛帖学道统,也不似董其昌一样,看似从“法”与“意”之间寻找到了一条解决帖学矛盾危机的道路。本文的目标,是通过分析邢侗书法及文学中包含的思想及其表现,结合中晚明文艺思潮对邢侗的影响,深入探究邢侗书学思想中的矛盾与错位。本文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邢侗未能像前后七子那样在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上做到“深入骨髓”,遵循法度,亦步亦趋,也没有在书法上进行足够的创新,自成一体,导致他未能“借古出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在思想层面的原因又是什么,他是在怎样的思想指导之下进行的艺术创作?二、邢侗既非晚明书法帖学上的变革者,也非道统的反叛者,在这一点上,他与董其昌不同,也相较徐渭、张瑞图以及后来居上的王铎等人有巨大差异。他在自己的思想指导之下,是一位独善其身的“守成之民”,也是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治世良臣,更是一个生活在只能依靠文学艺术来寄托理想和现实的道统的维护者,他守成的艺术表现和结果是什么?三、在他身后,人们对他的淡忘速度和评价成正比,几乎一夜之间就将这位晚明书法大家抛却脑后,这又是什么原因?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章阐述晚明社会背景及邢侗家世;在经历了嘉靖年间的“大礼议”之争后,隆庆、万历年间道德败坏,士风堕落,政坛萎靡,内忧外患纷至沓来,这种情形下的文坛艺坛有着深刻变化。第二章从晚明复古与反复古、帖学道统与反帖学,理学与心学等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对邢侗所造成的影响着手,进一步探究邢侗处在晚明极度乱象的时代,其个人的书学思想。邢侗身处晚明复古主义风靡的时期,身为复古派外围成员、“四十子”之一,既对复古派的文学艺术理论非常倾心,又主张山左“齐风”的“以神化古”,这对他的书法实践造成了很大影响。第三章为论述邢侗书学思想矛盾和错位的表现。第四章主要论述邢侗书学衰落的原因。邢侗在世时,为“晚明四大家”之首,对他的评价和关注度很高,但是他去世之后人们对他的淡忘速度也是非常的快。至有清一代,几乎无人对邢侗的书法加以重视,他的诗文更是极少有人问津。
【关键词】:邢侗 书学思想 复古 矛盾 错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92.1
【目录】:
- 附图4-13
- 摘要13-15
- ABSTRACT15-17
- 绪论17-22
- 第一章 邢侗所处晚明时期的社会背景22-36
- 第一节 嘉靖“大礼议”对士风的重创22-25
- 第二节 张居正改革失败与政局混乱25-27
- 第三节 晚明商品经济的大繁荣27-30
- 第四节 邢侗家族世系概述30-36
- 一、邢侗之家族世系30-34
- 二、临邑人文地域环境34-36
- 第二章 邢侗书学思想矛盾与错位的根源36-70
- 第一节 书学思想的矛盾36-61
- 一、帖学道统与反帖学之间的矛盾36-41
- 二、复古派的两面性——自我瓦解41-48
- 三、山左“齐风”与复古派和公安派的矛盾48-56
- 四、矛盾的深层根源——理学与心学的对立和融合56-61
- 第二节 古典审美理想与现实的错位61-70
- 一、古典审美理想的错位61-63
- 二、理想与现实的错位63-70
- 第三章 邢侗书学思想的表现70-89
- 第一节 王羲之帖学的传承——汇刻《来禽馆帖》70-73
- 第二节 “似比古人还古”73-81
- 一、上追汉魏遗韵73-77
- 二、下涉二王古法77-81
- 第三节 新变的式微81-89
- 一、师古而未化古81-83
- 二、个性色彩不足83-89
- 第四章 明代以后邢侗书学衰落的原因89-95
- 第一节 未树立完整书学思想89-91
- 第二节 清代碑学风气的兴盛91-95
- 一、明清书家对碑刻的接受91-92
- 二、清中叶以后碑学的兴盛92-95
- 结论95-97
- 参考文献97-101
- 附录一 邢侗诗文选辑101-105
- 附录二 邢侗年表概述105-111
- 致谢111-11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112-113
- 附件11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4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6 朱仰东;;“郭孝子寻亲”本事再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7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魏宏灿;;建安时期的天灾对建安文学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孔祥军;;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王思豪;;论桐城派古文选本中的古赋思想——以《古文辞类纂》等主要古文选本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4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5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6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盛洪;;天命与民权(初稿)——探寻中华文明的宪政框架之一[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8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林炊利;;教化欲望~*的悲剧——李贽的教育话语抗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邢侗书学思想的矛盾与错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8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498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