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学视野下的清代《兰亭序》题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5 21:31
本文关键词:碑帖学视野下的清代《兰亭序》题跋研究
【摘要】:《兰亭序》是书法史上最为重要的书法作品,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历代被奉为帖学圭臬。但由于其真迹不存,《文选》不录,帝王所钟,文人所重,历代临仿、摹刻之作又不可胜数,故而围绕《兰亭序》的风格、技法、文本、美学特征、版本流变、公私鉴藏、版本优劣、真伪考辨的探讨也一直持续不休,从而出现了蔚为大观的“兰亭序研究”,至今仍在国内外学界都受到持续关注。 可以说,如果两位书家之间对《兰亭序》持有不同态度,则说明此二人所持的书法立场、书法观念必定存在差异。故而,对“《兰亭》现象”的解读是探索书法史尤其是帖学史、碑帖转换史的一扇窗口。 本文从断代史的视角、单线探索的方式,将清代《兰亭》题跋单独从相关书史、书论中剥离出来,置于碑帖学的视野之下进行综合考察,这在针对《兰亭》的书学研究领域尚属首次。虽然书法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近存在了几十年,高等书法教育也步入正常轨道,取得了很多重要学术成果,然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仍没有专门探讨清代《兰亭》题跋的专著及研究生毕业论文。所以,本文抛砖引玉,,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书法理论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文章在具体操作时,从清代早期的《兰亭》题跋开始说起,对清代各个时期、各个阶层的《兰亭》题跋作以细致考察,不仅对占主体地位的文人书家的《兰亭》题跋有序分析,连同收藏家、帝王、有关学者的“兰亭观”都纳入本文的研究视野之内,全方位、多视角洞察《兰亭》在清代的际遇,从而保证了文章结论避免过于偏颇。 文章认为,清人《兰亭》观念变化的实质是碑帖观念之变、书法正统观念之争的具体体现。《兰亭》受到尊崇与否,与学术风气的转向、书学观念变化息息相关。清代中期以降,无论是碑派还是帖派,虽然在“兰亭学”研究领域都取得突破性成就,亦不难看出双方都有利用《兰亭》对自己所持的书法立场、书学观念寻找借口之嫌。尤其是翁方纲、阮元二人的《兰亭》题跋使得《兰亭序》成为了他们宣扬自己书法立场的工具,甚至在阮元、何绍基、郑孝胥、李瑞清等人的理论中,《兰亭》一度被异化为碑学的代表,而在李文田的理论中被否定的一无是处,其实这都是从而为否定帖学、推崇碑学所做出的反应。 当然,《兰亭序》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是不容否定的。虽然备受争议,《兰亭》依然是《兰亭》,即使在碑学最为兴盛的时刻,对《兰亭》持肯定态度者仍大有人在,郭尚先、吴荣光包括从清末民初梁启超等人的《兰亭》题跋可以看出《兰亭》是无法被完全忽视的,一直到今天,《兰亭》依然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经典。 所以,在书法史的长河之中,理性和感性所发挥的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正是由于理性和感性相互交织,才使得书法史充满魅力。
【关键词】:碑学 帖学 《兰亭序》 推崇 异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9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8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10-12
- 1.2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课题12
- 1.3 文献综述12-15
- 1.3.1 论文所涉及的历史资料状况12-13
- 1.3.2 论文所涉及的现当代研究资料状况13-15
- 1.4 研究方法15-18
- 1.4.1 文献分析法15-16
- 1.4.2 比较法16
- 1.4.3 观点的阐释与作品相互印证的方法16-18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18-20
- 2.1 关于《兰亭序》版本的界定说明18
- 2.2 清代不同历史时期时间段的界定18-19
- 2.3 对“碑学”和“帖学”的界定19-20
- 3 清代的公私鉴藏与《兰亭序》题跋20-28
- 3.1 清代私人收藏与《兰亭序》20-23
- 3.1.1 清代私人收藏概况20-21
- 3.1.2 收藏家的《兰亭》题跋研究21-23
- 3.2 清代内府收藏与《兰亭序》23-28
- 3.2.1 清代内府《兰亭》收藏概况23-24
- 3.2.2 清代帝王的《兰亭》题跋24-28
- 4 “帖学一统与碑学萌芽” ——清代早期著名文人学者的《兰亭》题跋28-42
- 4.1 清代之前文人《兰亭》题跋略述28
- 4.2 清代早期著名文人学者的《兰亭》题跋28-42
- 4.2.1 “有仙趣”与“极惊赏”:钱谦益、王铎的《兰亭》题跋29-31
- 4.2.2 “龙跳虎跃”与“变化无方”:傅山、朱彝尊、顾炎武的《兰亭》题跋31-33
- 4.2.3 “风神超俊”与“俱是国色”:胡世安的《兰亭》题跋33-34
- 4.2.4 “风神妍丽”与“天然秀逸”:吴其贞等人的《兰亭》题跋34-36
- 4.2.5 “特以骨胜”与“追求骨力”:王弘撰与杨宾的《兰亭》题跋36-42
- 5 “帖学的峥嵘与碑学的介入” ——乾、嘉、道时期的《兰亭》题跋42-56
- 5.1 帖派书家的《兰亭》题跋42-50
- 5.1.1 “神物”与“永为家珍”:王文治的《兰亭》题跋42-44
- 5.1.2 “神物”与“永以为宝”:王宗炎的《兰亭》题跋44-46
- 5.1.3 “皆应精摹”与“神致古厚”:翁方纲的《兰亭》题跋46-50
- 5.2 嘉道时期的《兰亭》题跋50-54
- 5.2.1 阮元的《兰亭》题跋50-53
- 5.2.2 阮元交游圈的《兰亭》题跋略述53-54
- 5.3 翁方纲、阮元《兰亭》题跋比较54-56
- 6 清代道光以降的《兰亭》题跋56-66
- 6.1 碑学家的《兰亭》观照56-62
- 6.1.1 “朴厚”与“八分意矩”:何绍基《兰亭》题跋56-60
- 6.1.2 “碑学家的《兰亭》观照”:俞樾、杨守敬、郑孝胥等人《兰亭》题跋60-62
- 6.2 碑帖融合观念下的《兰亭》题跋——以李瑞清的《兰亭》题跋为例62-64
- 6.3 “帖学的余绪”——沈曾植、罗振玉、梁启超的《兰亭》题跋64-66
- 7 结语66-68
- 致谢68-70
- 参考文献70-7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等情况72-7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海亭;;试析书法的情感表现机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5年02期
2 王泽玖;;论杨凝式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05期
3 王泽玖;;论米芾书法布白的多样性[J];美术大观;2013年06期
本文编号:5458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545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