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草书之审美含蕴维度考略
本文关键词:黄庭坚草书之审美含蕴维度考略
【摘要】:草书发展到唐代中期,似乎已经达到了顶峰,唐晚期的草书作品更是甚少,惟有释高闲能够独立于世。到了“尚意”美学的宋代,应该说这个时代的美学特点就是为草书而生,然而我们纵观宋代草书家,寥寥无几,甚有成绩的就只有黄庭坚一个了。黄庭坚草书是唐以后的又一座高峰,如果说张旭和怀素参与了唐晚期到现在的每个时代草书的发展的话,那么黄庭坚就是参与北宋以后到现在的每一次草书发展。因此本文力求通过按黄庭坚一生经历和作品创作的时间推移,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黄庭坚草书线条、章法、字组结构上进行分析,去发掘黄庭坚草书本质美,以及草书作品的空间美。
【关键词】:黄庭坚草书 审美含蕴 维度考略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92.1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6
- 目录6-7
- 绪论7-9
- 第一章 黄庭坚草书源流、风格的形成与发展9-15
- 第一节 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元祜二年(1087年)9-10
- 第二节 元祜三年(1088年)—绍圣四年(1097年)10-12
- 第三节 元符元年(1098年)—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12-15
- 第二章 黄庭坚草书审美特征15-35
- 第一节 随字曲折的线性15-25
- 第二节 “行布”求“韵”的章法25-35
- 第三章 黄庭坚草书的审美内涵35-53
- 第一节 文人——黄庭坚草书的本质35-46
- 第二节 黄庭坚草书的“禅意”美学46-53
- 第四章 黄庭坚草书对后世的影响53-61
- 第一节 黄庭坚草书在中国书法史的地位53-56
- 第二节 黄庭坚草书在创作上的启示56-58
- 第三节 黄庭坚草书对后世草书审美的意义58-61
- 第五章 结论61-63
- 附录63-65
- 参考文献65-67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7-69
- 致谢69-71
- 个人简历71-7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菲;;中国传统休闲价值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2 施常州;;赵蕃感怀诗含蕴深广的特点与成因[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邱环;马祖的即心即佛思想[J];佛学研究;2004年00期
4 郝天培;;浅论南北宋之交诗歌创作的整体过渡现象[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庆振轩;;元代杂剧中“说参请”的源流与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6 孙劲松;;略说松本史郎对于“禅”的误解[J];佛学研究;2007年00期
7 伍先林;;试论慧能《坛经》的不二精神[J];佛学研究;2010年00期
8 张贺;北宋末年江西诗风的新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叶俊;;论江西诗派的历史贡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刘建明;;论中国古代多元思想整合的现实风貌——以古代士人对庄子养生论的诠释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廖美玉;;东京与两川——王安石、黄庭坚学杜的两种视角[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2 拜根兴;侯振兵;;论唐人对高句丽及高句丽遗民的认识[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唐代佛教史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甘生统;皎然诗学渊源考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常德荣;南宋中后期诗坛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汤铭钧;陈那、法称因明的推理理论[D];复旦大学;2010年
5 陈晓聪;中国古代佛教法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邱光华;方回诗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超越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8 赵目珍;唐《诗人主客图》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梁银林;苏轼与佛学[D];四川大学;2005年
10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怡然;论曹松的思想及诗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梦;契嵩“孝亲观”思想探析[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杨立萍;姜夔诗词分期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4 刘后德;唐太宗与佛教[D];山东大学;2011年
5 王红岩;《圆觉经》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6 周璐璐;方回《瀛奎律髓》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翠玲;中国古典美学“本色”范畴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
8 李瑞;黄庭坚学陶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龙珍华;杨万里诗歌及其诗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中焰;“山谷笔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599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599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