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汉魏六朝书论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15:26

  本文关键词:汉魏六朝书论形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书论 形态 理论 应用 资料 鉴赏


【摘要】:汉魏六朝时期,书法不再是“小学”的附庸,而具有了独立的地位。一大批书法家脱颖而出,大量书法史上的名篇佳作纷纷面世,后代书法艺术都是以这一时期为源头典范。由于书法艺术的空前发展,文人士大夫不仅仅凭借书法技艺来展现自已的才华,同时也开始关注书法理论、书体创造、书法评论以及书法美学方向。在这一时期,书法理论史上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创造规范也开始逐渐确立。汉魏六朝的书法理论,在揭示书法艺术根基的同时,也阐发了一定功用:有论述书法技巧的技法论;有品第书法作品和书法家的品评论;有记载书法相关的资料论;也有讨论书法特点的书评论,也就相应的出现了应用形态、鉴赏形态、资料形态和理论形态书论。汉魏六朝书论的具体形态:理论形态,由理论体系的系统性、讨论问题的反复深入及趋向极致构成,是古代书论的理论基础。应用形态,以密切联系学书者的实践需求而产生,由大量的指导书写的文章构成,是学书者从事艺术创造必不可少的依据。资料形态,为所记录的书史资料、编纂的书法纪事而构成,与实物资料共同为书法史、书论史的资料性材料。鉴赏形态,为书论家鉴赏艺术作品、对书家水平高低品评构成。具有理论形态的书论、资料形态的书论、鉴赏形态的书论和创作形态的书论整合起来构成了古代书学体系的雏形,完整的把握汉魏六朝书论的诸种形态,把握其系统性,才能完整地把握古代书论的真谛所在。 本文将理论形态、应用形态、资料形态、鉴赏形态在四章中分别讨论,针对每一种形态都从概念特征、具体内容和形态功用三方面具体阐述,力求把握各形态的重点。 在第一章中,是关于资料形态书论阐述。书法艺术史研究依赖两种材料,一是实物材料即石刻、墨迹等;另外是资源性史料,是认为有意识的搜集记载当时的书学纪事。资料形态的书论具体内容包括有人名书目、史实事件、著录藏品、书体流变四方面。汉魏六朝时期这些具有资料形态的书论,存有不少遗漏,加以整理仍然为我们研究汉魏六朝时期书法艺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第二章中,是关于应用形态书论阐述。密切联系着书法创作者们的应用需求,是书法家们从事书法创作时候必不可少或者参考应用的依靠。应用形态书论的具体内容包括有创作技巧、创作心理两方面。这些创造书论让艺术不仅仅处于高屋建瓴的地位,让学书可以从中找到具体的努力方向,在教学相长的作用之下,反过来又刺激了书论家、教育家、书法家更敏感和细致的看待艺术。 在第三章中,是关于理论形态书论阐述。具有理论形态的书论著作,主要是指向了书法本体问题,对书法艺术特质给予理论概括的书论。其特点具有系统性;能够在结合当时现状的反复探讨中得出新的阐释;并且不遗余力的对书法艺术的创作本源和终极目标进行追求。理论形态书论的具体内容包括有理论批评、书体特征、书法美学三个大方面。这些理论形态的书论,为了实现不同的功用而产生不同的内容,最终成为了古代书法理论的基础。 在第四章中,是关于鉴赏形态书论阐述。这时书法艺术的审美意义已经被普遍接受,文人书家们根据自己的艺术观点、思想感情、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对艺术形象加以理解和感受的过程叫做艺术鉴赏,当这种艺术鉴赏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之后所创作的书论,就是具有鉴赏形态的书论。鉴赏形态书论主要分为两方面:作品鉴赏、人物品评。汉魏六朝鉴赏形态的书论在功用上主要偏向于鉴赏功能,但是仍有很多创新之处,对后代的艺术鉴赏品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书论 形态 理论 应用 资料 鉴赏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92.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4
  • 一、选题意义10
  • 二、文献概述10-12
  • 三、研究现状12-13
  • 四、研究思路及创新评估13-14
  • 第一章 资料形态14-22
  • 一、资料分类14-20
  • (一) 人名书目14-15
  • (二) 史实事件15-16
  • (三) 著录藏品16-17
  • (四) 书体流变17-20
  • 二、形态功用20-22
  • (一) 丰富的文献内容20
  • (二) 明确的辨体意识20-22
  • 第二章 应用形态22-30
  • 一、书法技法22-26
  • (一) 宏观技巧22-23
  • (二) 具体技巧23-26
  • 二、创作心理26-28
  • (一) 意在笔先26-27
  • (二) 以意为主27
  • (三) 创新意识27-28
  • 三、形态功用28-30
  • (一) 给实书法创作提供指导28-29
  • (二) 给情感反应提供解释29-30
  • 第三章 理论形态30-45
  • 一、理论批评30-35
  • (一) 书势理论30-31
  • (二) 体势理论31-32
  • (三) 追溯书法本源:肇于自然32-33
  • (四) 揭示终极追求:从象到意33-35
  • (五) 挖掘内在本质:从形到神35
  • 二、书体特征35-38
  • (一) 隶书36-37
  • (二) 草书37-38
  • 三、书法美学38-43
  • (一) 形式美38-40
  • (二) 精神美40-42
  • (三) 韵律美42-43
  • 四、形态功用43-45
  • (一) 肯定书法形式的地位和价值43-44
  • (二) 促进书体类型的规范和美化44
  • (三) 激发书法艺术的创作和风气44-45
  • 第四章 鉴赏形态45-51
  • 一、作品鉴赏45-47
  • (一) 真伪鉴定45-46
  • (二) 作品赏析46-47
  • 二、人物品评47-49
  • 三、形态功用49-51
  • (一) 深化书法理论49
  • (二) 开启书法品评49
  • (三) 开发多层次审美49-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5
  • 读硕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55-56
  • 后记56-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胡大雷;;论古代文论的形态与整体性[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2 郭名峰;;两汉时期书法理论的文化阐释[J];大众文艺;2012年09期

3 李修建;;物质文化、书写主体与时代思潮:六朝书法勃兴的三大要素[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郑军健;中国书法理论与先秦两汉魏晋学术思想[J];南方文坛;1995年04期

5 黄鸿琼;六朝书法美学探索[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杨刚;;人物品藻语境下的六朝书论[J];文艺评论;2011年12期

7 黄晓慧;;对虞煝《论书表》中一则书论的思考[J];现代交际;2009年10期

8 朱桢;魏晋时代的书法艺术理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本文编号:6150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615050.html

上一篇:汉晋砖拓选  
下一篇:《祭侄稿》艺术赏析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6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